跨越1260公里,接续5年,120名青海学子的圆梦路――黄河“几字弯”让“格桑花”向阳开放鄂尔多斯
大河奔涌,九曲连环。黄河,承载着中华文明数千年的历史脉络,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位于九曲黄河第一弯的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俗称河南蒙旗,睡在三江源生态保护区的摇篮里。
黄河从“中华水塔”青藏高原发源,奔腾而下,以百折不挠的磅礴气势,在内蒙古高原形成一个“几字弯”,鄂尔多斯市一中伊金霍洛校区(俗称南校区)依偎于母亲河的怀抱中。
430班的旦正加从没想过,在河南蒙旗长大后的他会到南校区读高中,更没想到的是,通过三年异地求学,竟创造了全县高考历史记录,赢得了全州第1名和全省第9名的高考佳绩,实现了他梦寐以求的大学梦――考入了中央民族大学。
跨省求学、精心呵护、智志双扶,爱的种子在“旦正加们”的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开花结果,让他们心中的梦想犹如青藏高原和北疆草原一样,更加宽广辽阔、生机勃勃、硕果累累,更让民族团结的石榴花绽放得愈加鲜艳、生动、绚烂。
一段持续五年的大爱之情
旦正加的家乡,位于河南蒙旗,是青海省唯一的蒙古族自治县,也是典型的藏区,总人口4万余人,蒙古族占绝大多数,但人人都说藏语。
在县里读完初中,再到州里读高中,大学能考到哪,说不准、也没有底,这本来是旦正加和同学们的共同路径。
转机出现在2019年,这条既定线路在内蒙古求学中有了改变,带他们跨出了“历史性一步”。
内蒙古作为我国最早成立的民族自治区,在促进民族团结上具有光荣传统,长期以来拥有“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曾书写了“三千孤儿入内蒙”等历史佳话。
鄂尔多斯作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排头兵”,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倍加珍惜荣誉,强化使命担当,自觉肩负起民族团结的重大政治责任,让模范自治区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伊金霍洛旗教育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陈立军介绍,2019年8月,伊金霍洛旗与河南蒙古族自治县签订了五年的委托培养计划。到2024年,由南校区培养出3批、120名河南蒙旗的高中毕业生。
县里中考前40名的学生可到南校区学习深造。2020年中考中,旦正加脱颖而出,成为第二批的其中之一。
南校区前身是伊金霍洛旗高级中学,始建于1959年,学校历来有注重民族团结教育的优良传统,“三千孤儿入内蒙”这段流淌着民族大爱的共和国往事,也一直在校园内广为流传,建校至今培养出3万余名、20多个民族的优秀学子,被誉为“暖城人才摇篮”。
2019年,鄂尔多斯顺应国家提出的“集团化办学”思路,依托市一中稳居全区前列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在伊金霍洛旗设立分校区。近年来,该校始终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教育引导学生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先后荣获全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创新改革发展试点学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等多项自治区级以上荣誉称号。
历史写下了大爱篇章,也将不变的深情与信仰写在每一个北疆草原人的心中,续写新时代的新篇章。
一场跨越千里的求学之旅
17个小时车程、1260公里、晚10点到达。华灯璀璨,灯火可亲,现代、美丽、大气的鄂尔多斯,满足了旦正加所有的想象,也打消了他所有的疑虑。
学校已备好“见面礼”:丰盛的晚餐后,回到带独立浴室的四人宿舍,来自高原的少年一时“醉氧”,从天黑睡到天亮……
开学之初,430“石榴籽班”的40名学生,只有2本皱巴巴的新华字典,别的辅助工具书什么都没有。
旦正加的班主任张钧老师发现这一情况后,立即向校党员微信平台发出倡议书,号召党员干部向孩子们捐助工具书、学习用品――
冯燕来了,她是430班的数学老师,送来了5本《汉语大词典》;
马继军主任一句“民族班的孩子,看着就亲!”通过空中接力方式加持;
任烁老师挺着大肚子,拎来了3本《成语大词典》;
在南校区党总支书记、校长陈峥的倡导下,宇文焕林和贺秀忠同志把10套工具书递到了孩子们手中;
……
初来乍到,学习节奏、语言转化、生活环境的转变让“旦正加们”感觉诸多不适应。
学校针对孩子们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进度,配备各科骨干教师保障教学质量;生活上,校领导、班主任、生活老师和藏语老师以及本地学生经常与他们谈心谈话,食宿行更是被照顾得无微不至;学校根据政策提供免费教科书、发放生活补助、购买医疗保险,假期组织学生研学旅行、科任老师跨越千里到异地家访,还协调地方企业和爱心人士开展捐资助学活动……尽其所能地关心关爱让“石榴籽班”的孩子们心里暖暖的。
“学校的老师、身边的同学、还有社会爱心人士,他们温暖、包容、有爱、上进,总是充满激情。”这给了旦正加无穷的动力和信心。
打开张老师厚厚的日记本,再现了旦正加与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一幕幕真实场景:
旦正加中考成绩,在430班40名同学中,排在第15名,通过高一的历练,名次有了提升。高二第一学期,当旦正加期中成绩跃居600分时,我与他定了高考目标:“争取上中央民族大学!”;
高三第一学期,他被同班的一名女同学热烈追求,期中考试成绩跌落下来。凭借36年班主任工作经验,双管齐下,把旦正加拉了回来,也把女同学扶上正道――她被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定向录取;
江永卓玛、卓玛措在上学关键时期遭遇丧父之痛,给予她俩特殊关爱;
当公保卓玛双眼看不见东西时,我垫付医疗费带她去市医院看病,并敦促家长去大医院及时救治,让她重见光明、重拾信心、重返校园――她曾在卡片上给我写过这样一段话:“南校区我张‘哥’,人狠话不多,心里装着430,谁敢不服?”
……
“平心而论,孩子们不远千里来求学,唯有让他们安心学习、快乐成长、且学有所成,才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雏鹰总要离巢而去,唯有如此,才能自由翱翔于天空俯瞰大地。”张老师一边说一边翻看着日记,从微微颤抖的手指可看出他内心的波澜与不舍。
三年的朝夕相处中,张老师与430班的学生们结下了不解之缘,都亲切地叫他为“张爸爸”,而孩子们也全部考上大学,其中92%以上考入了本科大学,旦正加也如愿考入中央民族大学。中共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委员会、县人民政府专门快递喜报!
如今,旦正加已如愿就读于北京,新一届学弟学妹们正在重走他的路。
一个今生难忘的专属定制
“郭老师,班上出了点状况,请您过来看一看该如何处理。”2023年2月15日晚饭后不久,南校区高三464班主任郭宝郎老师,听到班长的报告后很着急,小跑着赶往教室。
没想到,进门后的一幕,却让他怔住了,只见黑板上写着“祝郭老师生日快乐”,讲桌上放着生日蛋糕,学生们则唱起了生日快乐歌……
“一句句老师生日快乐,让我备受感动,也流下了幸福的眼泪。”郭老师地说,从教十多年来,第一次在学校过生日,这也是毕生难忘的生日。
“来到陌生的地方求学,我们都非常想念父母,而郭老师不仅是我们的班主任,他更像我们的爸爸,衣、食、住、行、学他样样牵挂,他把我们当做自己的孩子,我们都很爱他。”464班学生万玛仁青说。
时间拨回至开学初,师生关系并没有这么融洽。
孩子们跨越1260公里到鄂尔多斯求学,不论是生活习惯还是学习状况都有很多摩擦,如何提高孩子们的学习成绩,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是郭宝郎一直努力的方向。
“您为什么总对其他班级的同学笑,对我们却很少笑。”学生万玛仁青一句简单的询问,让郭宝郎心里“咯噔”了一下,难道学生对我的教育教学方式有想法?
为了搞清楚内幕,郭宝郎决定利用一节班会课去深入了解这群孩子。
“这是孩子们当时写下来的信,他们把心里的想法都写在这里面,我也用这种方式了解了大家的想法,及时调整自己工作的方式方法。”郭宝郎边说边翻看着这信件,整齐保存的信件看出他对孩子们“心事”的重视。
464班无论男女生,人人手都系着一个“红手链”,莫非这也是一种默契?
“这是我们郭老师送给大家的,并且亲手为每一个学生戴在左手腕上,很多同学在现场落了泪。这是我的幸运手链,我会永远珍藏起来。”班长华旦达杰语气难掩激动。
2024年5月8日,464班上演了一份别出心裁的浪漫。
在百日誓师大会上,郭宝郎看着一张张淳朴的脸颊,想到百日之后他们将会奔赴自己的“战场”,琢磨着既为这段师生情留下些美好回忆,更为激励孩子们冲刺高考,便决定为每个人送上一份专属礼物。
这群孩子有着不同的习俗和信仰,在日常生活接触中,郭宝郎知道当地孩子们更喜欢一些寓意的东西,便早早定制了这个手链。
“手链不仅刻上了大家独一无二的名字,更有金榜题名的祝福和期许。这是一份难得心意,更是一份好的寓意和象征。”万玛仁青如此评价,过去经常羡慕“别人家的老师”,原来宝藏老师就在我们身边。
一生相交“许乎”的世代情缘
2024年5月15日,又临近一年高考毕业季,在首都读书的旦正加,通过他的“张爸爸”给母校和学弟学妹们,发来了情深意切的寄语和嘱托。
南校区,这里是我们青春的殿堂,也是梦想起航的地方;无论我们身在何方,母校永远是我们灵魂深处的圣地,感恩您给予我们的这一切……感谢对我们悉心教导的每一位恩师!他深情勉励高三学子心怀感恩,奋力拼搏,让青春绽放,为母校争光!最后,祝愿蒙青学子的友谊长存,世代友好!
“我都想好了,你到青海就住在我家,我帮你搭帐篷,氧气罐也替你准备好了,有高原反应也不用担心……”离别在即,464班学生才华加与456班级学生孟凯再次相约。
“我一定会去,你等我。”孟凯回应着,并与才华加互行碰头礼。这一幕,给在场的来自青海省的464班生活指导雄班老师留下非常深刻印象。藏族礼节中,只有亲如兄弟的人们之间,才用这种尊贵的礼节表达内心的感情。
才华加是一位来自青海的学生,而孟凯是当地学生,两个人相距离一千多公里,却在南校区成为了好“许乎”。
雄班老师介绍,“许乎”在藏语里是“朋友”“世交”的意思,相当于没有血缘关系、不同民族的两家人结成亲戚。在河南蒙旗,历来有“一日许乎,终生交往;一代许乎,世代友好”的说法。
2021年9月,才华加来到南校区学习,这是他第一次离开家乡,也是第一次交到汉族好友。
因为爱好打篮球,他经常是篮球场上的常客,起初他只和同学一起玩,但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孟凯主动找他玩儿。
“他们的篮球打得特别好,我想和他切磋球技,并且想和他成为好朋友。”456班的学生孟凯说,有时候他们下课晚占不到场地时,我们就叫他们一起来玩。久而久之,我们就成了好朋友。
朋友越走越近,亲戚越走越亲。
随着时间的推移,南校区各民族学生之间,交往交流交融逐步增强,内蒙古的孩子对青海有了更多了解,知道同仁县“家家户户设画院”、河南县“牦牛喝矿泉水长大”……来自青海的学生则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感受到中国现代化气息,打开了眼界。
楼道里学习交流,篮球场上挥洒汗水,课后一起讨论学习,相互教对方民族语言……校园内遍地都是民族团结的种子。
而今,429、430、464班三届“石榴籽班”学生经过3年的学习生活,超越民族、超越地域、超越血缘,都交到了自己的真心朋友,结下了深厚友谊。
伊金霍洛旗委常委、统战部部长王斯庆说,这是一次次跨越千里的求学之旅,亦是石榴籽紧紧拥抱在一起的“双向奔赴”,绘就出一个又一个中华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同心圆”,书写了北疆民族关系史上守望相助、手足相亲、血浓于水的动人新篇章。
“我生活在藏区,却是蒙古族,长大后又来到内蒙古上学,缘分就是这么奇妙。”才华加若有所思地说。
夏天,鄂尔多斯草原上的“格桑花”正向阳开放。才华加摘下三朵夹到书本里,一朵留在祖国北疆的南校区,一朵带回青藏高原的家乡,还有一朵带给他未来就读的大学里……
1.内蒙古社区报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内蒙古社区报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内蒙古社区报",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内蒙古社区报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内蒙古社区报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