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45万吨到71万吨 盐碱地里长出新希望呼和浩特新闻
走进土左旗塔布赛乡塔布赛村村民南云飞家的蔬菜大棚,嫩绿的秧苗释放着勃勃生机,让人心旷神怡。
然而,回溯几年前,这里却是一片片板结开裂的盐碱地,仿佛大地破损的肌肤,令人触目惊心。
地处北纬41°黄金种植带、坐落在大青山南麓平原的土默特左旗,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优势。但由于灌溉使用的黄河、大小黑河、什拉乌素河及地下水中含有盐碱成分,加之区域气候干旱少雨、蒸发强烈,以及灌排设施不完善、耕作方式单一等因素,旗内多地形成了荒芜的盐碱地。
近年来,土左旗坚持盐碱地改造和综合利用,截至2023年末,已累计综合治理利用盐碱地约10万亩。
经过修复治理的盐碱地,正在逐渐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过去用水浇地,可水流不出去,大水漫灌,导致村里的土地盐碱化程度高、作物产量低,一年到头也挣不了几个钱。”南云飞激动地向记者介绍,“自从盐碱地改良后,不仅浇完地水能全部排走,地变好了,产量和品质也提高了,现在每亩地能增产300到500斤,亩收入也提高了400至500元。”
2019年以来,土左旗在中、重度盐碱地集中的善岱、敕勒川、北什轴、塔布赛4个乡镇,分区域实施了总面积达56.5万亩的盐碱地改良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极大提升了农业产量,促进了农民增收。据统计,2012年土左旗的粮食总产量是45万吨,通过盐碱地治理和高标准农田建设,2023年的粮食产量已达71万吨。
治碱先治水,治水才治本。
土左旗坚持把盐碱地改良建立在节水的基础上,以水利措施为先导、把农业节水放在突出位置,结合当地干旱、洪涝交替的自然规律,完善井渠双灌渠道衬砌和田间排水设施建设,把富盐层控制在作物根系层以下,创造“蓄洪排涝、有盐无害”的生态环境,改变了农业生产条件,实现了盐碱地的快速治理。此外,该旗坚持“农牧结合、生态循环和先易后难、示范推进并重”的原则。一方面,依托伊利和蒙牛等大型乳品企业的优势,大力发展以奶牛养殖为重点的农区畜牧业,构建种草养畜、养畜积肥、积肥肥田、肥田增草、增草扩畜的良性生态循环系统。另一方面,优先实施群众易于接受且行之有效的盐碱地改良技术,并通过引进科研院所,全力打造核心试验示范区,综合应用农业、生物、化学等高新技术,全面推广盐碱地改良先进技术,提高地力、改善生态,靶向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今年,市里下达了39万亩的盐碱地综合利用项目。”土默特左旗农牧局农田建设股股长张飞龙告诉记者。
谈及未来盐碱地的治理工作,张飞龙表示:“我们将继续致力于全旗盐碱地的综合治理,推广实施耕地提质改造,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全旗各级农牧部门也将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同时,农牧部门将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协调各方力量,统筹相关部门、大专院校及科研院所资源,形成合力,加强技术指导和服务。此外,积极引导农户转变发展观念,加快优化种植结构。各方共同发力整治耕地盐碱化顽疾,改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记者 刘军 实习记者 吴香凝)
[责任编辑:孙丽荣]
1.内蒙古社区报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内蒙古社区报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内蒙古社区报",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内蒙古社区报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内蒙古社区报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