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鉴文明】呼和浩特市:打造养老“舒适圈” 用心守护“夕阳红”呼和浩特新闻

呼和浩特市文明办 / / 2023-07-21 11:57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把高质量推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随着政策体系的完善、养老服务设施的健全、养老服务能力的提高,呼和浩特市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得到协同发展,广大老年人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切实增强。

呼和浩特市通过居家上门服务、适老化改造项目、“一刻钟”养老服务圈、开设老年大学等举措,使老年人的日间照料、基本医疗、文化娱乐、精神慰藉等需求得到满足,安享晚年的愿望正在逐步变为现实。

为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呼和浩特市制定出台了《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呼和浩特市支持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发展若干措施》等26个规范性政策文件,制定了《居家养老服务规范》等9项地方标准。同时,出台了《呼和浩特市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分类提供养老保障、生活照料、康复照护等服务,使高龄津贴、经济困难老年人养老服务补贴、失能老人享受长期护理保险待遇三项基本养老服务补贴政策得到有效落实。

“阿姨,您把这个驻立刹车松开,就可以慢慢推着轮椅向前走了。”在玉泉区康居家园小区,工作人员正在为宋占英老人演示轮椅的使用方法。像这样上门为老年人配备助浴椅、安装卫生间U型助力扶手、提供清洁卫生等暖心服务的举措,已成为呼和浩特市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

为让老年人享受幸福美满的晚年,呼和浩特市针对低保户、特困户中高龄失能老人等特殊困难家庭,持续开展适老化改造项目,组织工作人员深入空巢、失独、独居老人家中安装相关器材,丰富完善服务内容,满足老年人多元化养老服务需求。

同时,呼和浩特市按照市级建标准化示范中心、区(旗县)级建区域养老中心、街道(乡镇)建养老综合体、社区建养老服务站四种模式,建设了310个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在市四区打造了全国示范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城区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社区覆盖率达95%以上,“一刻钟”养老服务圈基本形成,让老年人切实感受到精神上的关怀和生活上的照顾。

智慧养老对提高养老服务效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呼和浩特市不断提升“互联网+养老”服务能力,建成“一级部署、多级使用”的全市智慧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创建“宜养青城”养老服务品牌,开通“宜养青城”公众号、“智慧养老”网站,爬楼机、洗澡车、AI智能看护等智慧养老康复服务产品广泛使用,为老年人提供高品质服务。

随着呼和浩特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有序推进,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协同发展持续深化,国内外知名养老企业纷纷选择落户我市,107家养老服务机构链接800多家餐饮、家政等企业,为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助医等多样化服务。同时,呼和浩特市依托中医医疗优势,初步形成了以中医药文化、特色疗法为基础,以疗养、康复、保健、旅游为一体的“医药康养+产业体系”新模式,一批康养产业链与产业集群正在形成……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放眼未来,呼和浩特市高质量推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已经有了新的目标:

——聚焦事业产业协同发展,培育多元市场主体。通过政府与市场的结合,构建以事业带动产业,以产业支撑事业,事业和产业协同融合发展的工作格局;

——聚焦普惠型养老服务供给,构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今年呼和浩特市继续建设30个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试点,实现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100%,“一刻钟”养老服务圈让养老服务变得触手可及;

——聚焦农村三级网络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今年呼和浩特市将在和林县农村养老改革试点县的经验基础上,建设27个乡镇级养老服务中心、200个村级养老服务站;升级改造23所农村互助幸福院;

——聚焦养老供需匹配,搭建养老服务供需对接平台。依托全市智慧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和“96111”为老服务热线,实现全要素供给、全天候响应、全方位服务、全链条管理,全面提升养老服务质量;

——聚焦医养结合,促进政策衔接、资源共享和服务融合。推动医疗卫生机构在养老机构中设立医疗服务站点,促使养老机构改造和增加护理型床位和设施,为老人提供绿色通道等医疗服务,实现医疗、康复、护理、养老服务的资源共享、服务衔接,更好满足老年人健康和养老服务需求。

[责任编辑:孙丽荣]

1.内蒙古社区报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内蒙古社区报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内蒙古社区报",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内蒙古社区报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内蒙古社区报编辑修改或补充。


阅读延展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