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烧卖、不青城,一笼烧卖、一座城呼和浩特新闻
话说:“无烧卖、不青城。” 如果说呼市人的一天是从一笼烧卖开始的,这话绝对不夸张。一笼热气腾腾的烧卖,配上一壶具有内蒙古特色的浓砖茶,坐在聊天声此起彼伏的烧卖馆,便是呼和浩特人最惬意的“早茶文化”。对于到访呼和浩特的外地游客来说,都要品尝一下烧卖,才算是不虚此行。
一笼烧卖品出青城味道
烧卖,是呼和浩特的一种流传很久、至今不衰的传统美食。用薄如纸张的面皮,包裹着鲜美的羊肉大葱馅料,刚出笼的烧卖形如石榴,边口像梨花,皮薄如蝉翼,洁白晶莹。吃一口鲜香四溢。在呼市吃烧卖有两种吃法,一种是蒸烧卖,一种就是煎烧卖。蒸烧卖讲究的就是火候要“急”,只有火候到位,蒸出来的烧卖皮才会看起来透亮、吃起来劲道,烧卖馅也会格外鲜香。而煎烧卖,首先锅底要抹一层薄薄的油,把烧卖放上去煎至底部颜色焦黄,然后少量加水盖上盖子,利用锅内的水蒸气将烧卖资臁<迳章羧庀谙誓郏砥ご嘞恪2宦凼钦羯章艋故羌迳章簦家欢ㄒ瓷嫌帽镜睾橛秃屯锌送邢乩苯缝林频睦苯酚停约吧轿鞒麓祝俏兜啦沤幸桓雒馈3陨章粢欢ㄒ涔鋈鹊呐ㄗ┎瑁焕纯梢韵辰饽澹纯梢圆杌疤煜隆!罢讲枰韧福耙倒唬欢偕章舨潘阃昝馈!蹦诿晒派章粜幸敌岣被岢ぃ币彩呛羰星咴吧章舻甏词既说耐踔厩拷樯芩怠
王志强告诉呼和浩特晚报记者,烧卖地不地道也是有标准的。往往从外观就能看个八九不离十。“拎起来是个灯笼,放下去是个坛子,或者说拎起来是个茄子,放下去是个碟子。此外,最讲究的就是‘三度’,即速度、温度和香度。首先就是速度,制作好的烧卖一定在第一时间端出来赶紧品尝,有了这个上桌的速度才会有烧卖的温度。俗话说一热抵三鲜,只有在趁热吃才能把烧卖的香味和鲜味挥发到极致。而这自然也就有了香度。”王志强说道
小烧卖做出了大文章
呼和浩特经营烧卖的餐馆星罗棋布,目前,在玉泉区的大街小巷遍布着475家烧卖馆。仅仅是在位于玉泉区的中国烧卖美食街上,就集中着35家烧卖馆,除了德顺源、老绥元、沁园这几家招牌店外,这条街中,烧卖名店繁多,各具特色、各有千秋,在全呼市都颇有名气。这条街上每日客流不断,形成了一道独具特色的餐饮风景线。然而,这里最大的亮点,绝不仅仅是可以品尝到呼市最地道的烧卖美食。因为,在烧卖一条街还连接五塔寺、席力图召 、大召等旅游景点。所以说,烧卖一条街更是一条旅游景观带。每天上午的8点到10点之间,是烧卖一条街最繁忙的时候,前来品尝烧卖的食客你来我往人流不断。
采访中,呼和浩特晚报记者了解到,烧卖一条街东起五塔寺后街东口,临石羊桥路。经小召头道巷(旧城改建前称小召三道巷)至兴盛街(1956年前称屹料街)西口,临大南街及大盛魁商业区。北至小召前街的向北延伸段,临大东街,全长1100米。 2016年11月创建了“呼和浩特烧卖第一街”同时举办了“第一届烧卖文化节及大赛活动”:在2017年12月举办了“第二届烧卖文化创意展示大赛活动”。截止到2022年底,呼和浩特市玉泉区一共成功举办了六届烧卖文化节。呼和浩特烧卖第一街被中国饭店协会命名为"中国烧卖美食街",至此烧卖戴上了国字号桂冠,成为呼和浩特最具代表性的美食名片。
随着生鲜物流发展,烧卖也发到了全国各地,小烧卖做出了大文章。
历史的沉淀、文化的展示
细心的外地游客来到呼市不难发现,在随处可见的烧卖馆的招牌上,有的写着“烧卖”,还有的却是烧麦,或是捎卖、稍美等不同写法。那么,地道的呼市烧卖到底是哪两个字?这就要从烧卖来源的民间传说讲起。
一种说法是:早年呼市的烧卖都在茶馆出售,食客一边喝着浓浓的砖茶,吃着各种小糕点,一边就着吃热腾腾的烧卖,故烧卖又称“捎卖”,意即“捎带着卖”之意;也有人说因为烧卖的边稍皱折如花,故又称之为“稍美”。现今,烧卖已成了美味可口的主食,所以,也有许多烧卖馆的牌匾上写着“烧麦”二字。对于哪一种叫法更准确。王志强表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于‘和而不同’。所以,不论是哪两个字,都有其中的道理。”写法众多恰恰也成了烧卖文化的一大特色。
五一期间,欢迎您带着家人或朋友,来到呼市品尝烧卖,感受老呼市的烟火气。
需要给外地游客提个醒的是,在呼市,烧卖是按皮的重量来计价的,也就说,“一两烧卖”指的是使用一两干面粉制作的烧麦皮的重量,并不包括羊肉大葱馅料的重量。但是很多外地人都不知道,习惯按饺子的重量来点。实际上,呼市的烧卖一笼八个,基本够一个人的饭量。。所以,外地朋友来到呼市,可以每人先点上“一两烧卖”品尝。
1.内蒙古社区报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内蒙古社区报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内蒙古社区报",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内蒙古社区报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内蒙古社区报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