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一线绣出民族团结之花兴安盟
蒙古族刺绣产业作为科右中旗的支柱产业,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这里,2万余名绣娘执针持线,绣出了新时代农村牧区的美好生活,绘出了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壮美画卷。
说起蒙古族刺绣产业,最了解的人莫过于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绣协会会长白晶莹。她通过带领群众发展蒙古族刺绣产业,改变了农村牧区依赖土地的传统生产方式,加快了农牧民融入二三产业的速度,在科右中旗大地筑起了绿色低碳的“金山银山”。近日,记者采访了白晶莹,跟着她的讲述“穿越”回2016年,从她的视角了解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绣产业发展壮大的历程以及如何帮助各族群众过上好日子。
所有人、一视同仁、各民族都一样……在与白晶莹近两个小时的交谈中,这是出现次数最多的关键词。白晶莹说,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绣产业发展至今已有5年时间,始终遵照党的政策,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开展各项工作,从未偏离主题。
积极组织——把蒙古族刺绣“做起来”
2015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五个一批”的脱贫措施,为打通脱贫“最后一公里”开出破题药方。“五个一批”工程的第一项就是发展生产脱贫一批,即引导和支持所有有劳动能力的人依靠自己的双手开创美好明天,立足当地资源,实现就地脱贫。
2016年10月,白晶莹开始动员科右中旗地区群众学习蒙古族刺绣。“首先我是给嘎查党支部书记、驻村第一书记、妇联主任等带头人开会,动员所有有劳动能力的人参加蒙古族刺绣培训班,无论哪个民族,无论什么性别,无论多大年龄,只要有劳动能力就要求他们必须参加。”白晶莹说,这项工作用时两个月,效果显著。
实践培训——助蒙古族刺绣“兴起来”
白晶莹清楚地记得,蒙古族刺绣的第一场培训于2016年12月10日在代钦塔拉苏木开班,当地群众来了157人。“第一次培训非常重要,是帮助大家培养兴趣、建立信心的关键时刻,我从早上8点一直讲到下午3点,还现场做了四五种产品,希望他们都能喜欢蒙古族刺绣。”白晶莹告诉记者,她趁热打铁,紧接着又到巴彦茫哈苏木、好腰苏木镇等地开展培训,这项工作一直持续到2017年底,授课人数5700余人。
采访当日,记者来到代钦塔拉苏木金星嘎查,见到了当时参加第一场培训的人。嘎查村民郭淑红回忆道,当听说白老师要在苏木举办蒙古族刺绣培训班时,她第一时间报名并且动员了嘎查20多名妇女参加。“我们嘎查几乎都是汉族人,大家对于蒙古族刺绣感触不深,刚开始积极性不高,就想着能不能利用农闲时间赚点钱,后来就都慢慢喜欢上这项技艺了,现在大家都绣得可用心了。”郭淑红说。
授课过程中,白晶莹有意培养技艺比较成熟的带头人,最终选出300名,再让他们到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绣扶贫车间接受为期一个月的“特殊”培训。一个月后,一名带头人驻扎到一个嘎查,定期培训当地群众。到2018年,科右中旗参与蒙古族刺绣人数已有2.1万余人。
“没有思想上的统一就达不到行为规范上的统一”,这是白晶莹始终秉承的观点。因此,在培训中,从理论到文化、从艺术到故事,她兼顾各个层面,教育群众如何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如何杜绝等靠要,如何凭自己站起来,让各族群众从内心真正认同蒙古族刺绣产业。白晶莹总挂在嘴边的话就是:产业是大家共同的,基地就是大家的娘家,车间就是所有绣工的港湾,大家都是一家人,要互相照顾、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激发兴趣——使蒙古族刺绣“热起来”
培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图案设计。2017年夏天,每个周末都会有三四百人来到车间排队,让白晶莹现场给他们画画。白晶莹就会根据大家的要求从早画到晚,每天都要画几百张,有时甚至没时间喝水。就这样,一下子激发了群众的兴趣。
大家拿着白晶莹画好的图案回家刺绣,绣品完成后再送到车间。由于大家水平有限,绣品质量参差不齐。但无论是谁绣的,作品如何,白晶莹全部给予他们报酬。为让群众热情不断、刺绣产业持续发展,从2016年底到2018年5月,白晶莹自掏腰包为百姓付工钱,工资不够就向银行贷款。“刚开始我也看不出这项产业能发展到什么程度,所以不能向政府要钱。”白晶莹说的每句话都很朴实。
正是这样无私的想法,才能让蒙古族刺绣产业迸发出如今的能量。白晶莹所面对的群体,除科右中旗各族群众外,还涵盖了科右前旗、赤峰、通辽、延吉等盟内外群众,中华民族一家亲,被她真正落到了实处。
人才培养——让蒙古族刺绣“强起来”
白晶莹培养人才分为两部分,一方面培养大学生为管理人才,另一方面培养绣工为艺术人才。在这个过程中,白晶莹做到了公平、公正、合理。她将每月15日作为作品验收日, 当着所有绣工的面进行现场点评,让大家明白好坏的区别与标准。
在评选绣工等级方面,白晶莹让绣工自我定位、自我评级,她将各个级别的绣品摆出来,让绣工自己挑选能绣的作品,再根据大家各自的选择分配任务,看绣工是否能完成。这样的教育理念白晶莹坚持了三年,现在,绣工们对自己的级别都心服口服,对管理人员给自己分配何种订单也从没有意见。
细数在蒙古族刺绣产业发展中受益最大的人,汉族男绣工曹峰绝对算一个。曹峰过去是一名瓦工,妻子在一家工厂打工,日子过得还算可以。不幸的是,后来工厂倒闭了,妻子没了工作,接着又生了病,曹峰也患上了股骨头坏死,儿子身体也不好,一家生活非常艰难。一次偶然的机会,白晶莹了解到他家情况,建议曹峰和他妻子学习蒙古族刺绣。由于之前从没接触过,最开始学得比较困难,一个月后才慢慢入门。但曹峰领悟力很强,一年时间便升为一级绣工。现在,曹峰夫妻二人刺绣收入一年近10万元。
技术人才有了,管理人才如何培养呢?白晶莹告诉记者,大学生返乡创业遇到资金困难找她时,她一定会给予帮助。“我的工资卡密码都是公开的,谁想用就拿去,不够我就再想办法。”记者听到时不免有些震惊,可白晶莹却说,他们都像是她的孩子一样,无论是谁,她都会用心对待。
白晶莹,这个绣工口中的“白老师”,孩子们口中的“白姨”,一步一步带领科右中旗各族群众发展蒙古族刺绣产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过程中,始终刻画着民族团结的光辉印记。我盟自然资源局督导旗县环保督察整改和绿色矿山创建工作 9月2日,四级调研员白剑琼、生态修复科科长王春武到中旗和突泉就自治区环保督察整改及绿色矿山创建工作进行督导,强调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全面掌握环保督察反馈意见整改任务落实情况和绿色矿山推进情况,督促中旗和突泉按照时间节点完成整改,并对下一步工作进行部署安排。 盟自然资源局
1.内蒙古社区报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内蒙古社区报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内蒙古社区报",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内蒙古社区报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内蒙古社区报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