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属于兴安人民的“诗和远方”兴安盟

兴安日报 / / 2021-07-12 14:44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盟在全力做好庆祝建党100周年相关活动的同时,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组织开展文艺创作、展览展示、作品征集、红色故事宣讲、惠民演出等活动,奋力推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非遗,传承兴安瑰宝

曲调悠扬的马头琴、色彩明快的蒙古族刺绣、惟妙惟肖的手工剪纸……这些生长在兴安大地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明珠”,也在2021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自治区主场活动中大放异彩,引得现场观众频频驻足、流连忘返。

在刚刚公布的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图什业图刺绣和巴音居日合乌拉祭名列其中。至此,我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增至7项、自治区级代表性项目57项;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6人、自治区级传承人65人。今年,我盟还陆续举办非遗传习班,开展非遗文创进景区、文创大集活动,推动非遗文化产业园建设。此外,我盟加快非遗传承基地(传习所)建设,组织传统工艺振兴项目申报工作,蒙古族拉弦乐器制作工艺、图什业图王府刺绣、白狼林俗树皮画、突泉剪纸、蒙古文书法、奥日雅玛拉刺绣、草编、查干伊德8个项目被列入第一批自治区级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文艺,展现兴安风采

2021年,我盟围绕建党100周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两大主题,深入实施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创作出了许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艺术精品。其中音乐剧《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不仅得到完善提升,还入选了由中宣部、文旅部、中国文联联合主办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剧目。

今年,我盟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组织各级专业团队开展文化惠民和“百团千场”下基层演出,全盟乌兰牧骑已完成演出任务300场,并成功举办“乌兰牧骑成立日主题活动及全区乌兰牧骑月活动启动仪式”兴安盟分会场活动。“乌兰牧骑的演出非常精彩,特别是红色歌曲和红色故事令人感动,这也激励我们要珍惜当下,做好本职工作,更好地为老年人服务。”乌兰浩特普众康养院院长冯飞深在参加“党旗高高飘扬”——兴安盟乌兰牧骑基层服务活动后深有感触地说。

文化,提升兴安魅力

夏日时光,突泉县文化馆变得“拥挤”起来,这里不仅有小孩子正在学习美术,青年人在学习摄影,老年人也在学习舞蹈,不同人群都在这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文化爱好,而这也正是我盟基层文化建设的一个缩影。我盟通过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进一步落实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推动旗县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和基层文化站(室)提档升级,助推乡村文化振兴。目前,盟旗两级文化馆、图书馆已全部建成,全盟56个苏木乡镇综合文化站建成达标,847个嘎查村均建成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此外,我盟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推动盟旗两级文化场馆各项服务向基层延伸,并通过开展群众艺术培训和全民阅读活动,丰富基层文化生活。

我盟在发展基层文化的同时,积极净化社会阅读环境。4月25日,“2021年兴安盟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绿色书签活动暨侵权盗版、非法出版物、假冒伪劣产品集中销毁活动”在乌兰浩特市五一广场举办,盟文化旅游体育局通过定点焚烧方式销毁侵权假冒伪劣商品光盘共计6400余张,书刊共计11400余册。

红色,打造兴安颜色

红色是兴安盟的底蕴。目前,我盟有革命旧址及纪念馆26处,不可移动文物502处、可移动文物24000多件(套),金长城墙体总长度713公里、各级各类国有博物馆9家。我盟深入推进重点文物遗址保护工程建设和古迹遗址、革命旧址保护利用工作。同时,持续推进重大考古研究工作,做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兴安篇,开展全盟文物考古调查、发掘和识别工作,加大兴安文化基因保护力度,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脉络提供考古证明。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我盟奋力推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全力打造属于兴安人民的“诗和远方”。

1.内蒙古社区报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内蒙古社区报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内蒙古社区报",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内蒙古社区报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内蒙古社区报编辑修改或补充。


阅读延展

收藏文章
表情删除后不可恢复,是否删除
取消
确定
图片正在上传,请稍后...
评论内容为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按钮 内容不能为空!
立刻说两句吧! 查看0条评论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