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永不消逝的电波要闻

新华网 / / 2019-02-20 18:29

“由乌鲁木齐始发T304次列车,机后1辆发电车燃油不足,无法维持到终点站,须在包头站补充零号柴油……”

2月12日上午9点,中国铁路呼和浩特局集团公司呼和浩特通信段电报所的电报收报终端传来语音提示。报务员赖莎迅速点击确认,这是一份客运列车加油的加急电报。打印、核对电报内容、盖章、复印、投递,在收到这份电报后的30分钟内,赖莎穿梭在办公大楼里,将5份电报送到了局内车辆、运输、调度、客调等部门。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电报作为世界上最早的即时通讯方式,已经退出人们的日常生活。而在铁路系统,考虑到安全、保密、留存等因素,电报业务仍然在铁路运输安全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摩尔斯电码到电脑发报

走进电报所,不大的房间里,摆放着几张办公桌以及电脑、打印机、传真机、收报终端。几名身穿白色工作服的报务员,忙着各自的工作,房间里能清晰地听到键盘的敲打声和打印机工作的声音。

这一切,与想象中头戴耳机、手按键滴滴滴发报的画面完全不一样。报务员崔洁的介绍,解开了记者心中的疑惑。

崔洁正在对接业务。(新华网 李倩摄)

1985年,16岁的崔洁接母亲的班进入电报所工作至今,是电报所目前工龄最长的职工。在她的记忆里,母亲进入电报所工作时,使用的还是摩尔斯电码,“就是谍战剧里情报人员使用的那种‘密码机’”。崔洁进所工作时,使用的已经是“55型”电传打字机和中文译码机,这种设备与电脑键盘相仿,但是每个键都特别沉,需要用力按,噪音也比较大。

“55型”电报机是用“四字码”发报,每一个汉字都被“翻译”成一组4个数字组成的代码,核对无误后发报;收报时再将每一组4个数字的代码译回一个个汉字,整理打印后投递给收报单位。

崔洁说,当时新职工培训除悉打字机,主要就是背2000组以上的常用汉字标准电码和上千个铁路客运站名和货运站名略号。

电报所现任工长高宏是1991年进所,当时还在使用“四字码”发报,在她的记忆里,互考代码成为同事们的一种娱乐方式。

再后来,电报机升级为电脑,铁路电报实现了电子化收发报,五笔、智能拼音等输入法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报务员的负担,新入职职工也不用再死记硬背繁琐的汉字代码。

2015年前后,中国铁路电子公文管理信息系统在全路使用,发电报变得像发邮件一样,大大提高了效率和准确度。

“将近35年的时间里,我见证了铁路电报事业的发展,收发报越来越便捷,唯一不变的是我们严谨细致、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工作精神。”即将于今年9月退休的崔洁感慨道。

 铁路系统重要的通讯方式

“你好,武汉,这里是呼和(浩特)……”在安排好工作,电报所工长高宏开始与他局的电报所对接业务。问及在通信技术如此发达的时代,为何还要通过电报传递信息时,她先给出了一组数据:2018年,电报所收发电报总量为71678件,日平均收发电报196件。

为什么每天电报量这么多?“这是凭证,也是指令。”高宏说。

高宏正在翻阅征集到的用户意见和建议。(新华网 李倩摄)

铁路系统一些信息有保密性,而电报安全性高,还能实现有据可查、有据可依。所以出于通讯安全的需要,铁路系统仍保留着电报业务,成为传送上级指令、命令、办理业务等书面信息的一种通讯方式,在保障铁路运输、安全生产等方面发挥着作用。

电报所现有职工10人,清一色的“娘子军”。她们负责着呼和浩特局与中国铁路总公司以及其他17个铁路局20000多个车站间、局内近200个业务单位、国际联运电报的收发投递工作。

高宏介绍,铁路电报分为特提报、特级报、加急报、平级报、限时报、列车报、国际报等。在日常工作中,每封电报都要经过自检、互检、总检3个环节核对,确定收报单位、电报号、等级、受理时间和电报内容等全部正确后,才能进行发送。收到电报后,也要按流程在相应等级规定的时间内投递。“收报少则一两页,多的时候有四五百页,同时抄送几个部门,一份电报就上千页,投递任务很重。”

从电报所成立那天起,电波在这里从未中断,为铁路系统提供了半个世纪的信息传送服务,成为保障铁路畅通和安全生产“永不消逝的电波”。伴随着敲击键盘和打印机、传真机的声音,她们重复着输入、核校、打印、登记、加抄、传真、装订、盖章等动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高宏说,现在先进的设备让报务员工作更加便捷高效,但是,高质量地收发每一份电报,不发生一个差错,仍然是电报所里每名职工的工作目标。

1.内蒙古社区报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内蒙古社区报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内蒙古社区报",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内蒙古社区报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内蒙古社区报编辑修改或补充。


阅读延展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