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头道河村:老物件传承民俗文化要闻
“最早的年画能追溯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些老物件现在都买不到喽。”2月15日,在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榆林镇头道河村老物件民俗用品展现场,年过六旬的李兰柱一边整理年画一边对记者说。2月13~15日,头道河村举行一年一度的新春闹元宵活动,除了传统的扭秧歌、社火表演外,村民有了新的去处——逛老物件民俗用品展。展品种类包罗万象,除了本村的村民,还吸引了不少附近村民以及市民前来参观。
李兰柱从小在头道河村长大,是当地收藏名人,他对老物件的喜爱,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为了丰富今年元宵节活动,李兰柱提前几天就把压箱底的老物件搬到了老房子里,甚至还鼓励村民拿出老物件参展,让更多人了解家乡,了解祖辈们的生产生活情况。
2月15日10时许,头道河村锣鼓声声又热闹起来。人们携老扶幼,三三两两走进李兰柱的老房子里参观。“小宝啊,这是奶奶那个年代用的连耞,专门打豆子用的。”“竟然有这么多小人书,我还记得小时候偷偷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看小人书的情景呢”……当看到老物件时,参观的人们禁不住感叹。
记者看到,展出的老物件有毛主席像章、毛主席瓷像、毛主席语录、红色宣传画,文革时期的报纸、小人书、粮票、布票、录音机、老烟缸、算盘、煤油灯,甚至还有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村民手工编织的笸箩、自制的连耞、木铲子、木耙子、扇车、铡刀、风箱……数百件老物件整齐有序地摆放在屋子和院子里,勾起了无数人的回忆。“乡村的记忆对于很多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出生的人而言,是一辈子的烙印,在城里安家的孩子们回村过年,正好带着孩子来看看过去的生活条件,也是很有教育意义的,要时刻记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正在参观的村民李焕生说。
李兰柱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些老物件是他花费近30年时间收集来的,不仅是大多数人的童年回忆,更是一个时代变迁的象征。诸如摆在院子里那些即将消失的农耕用具,虽然没有现代化机械便捷,却凝结着老一辈人的智慧和结晶。
文/北方新报融媒体记者 张巧珍
1.内蒙古社区报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内蒙古社区报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内蒙古社区报",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内蒙古社区报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内蒙古社区报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