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鄂尔多斯”:这张“绿色名片”更加闪亮鄂尔多斯
上下同欲者胜,风雨同舟者兴。
从盛夏五月之际,在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中宣部、自治区党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和市委高度重视下,鄂尔多斯市吹响了“库布其沙漠治理经验”宣传报道“集结号”。
一路走来,全体参战人员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举同源、同心、同向、同行之合力,连续作战、不辞辛劳、风雨兼程,始终士气高昂、勇挑重担、忘我奉献,赢得了中央媒体记者的广泛赞誉。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
时至金秋八月,全市宣传战线捷报频传,战果喜人,中央、自治区、市直、旗级媒体“四箭齐发”,中央主流媒体更是集中发力,报纸、电视、广播和新媒体紧扣时代脉搏,运用多元化报道矩阵、融媒体报道形态、多渠道传播模式,展开有规模、有声势、有深度的宣传报道,向全国乃至世界全景呈现了库布其大漠变绿洲的绿色奇迹,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完美解锁了库布其沙漠治理的成功“密码”,深度解读了“库布其精神”的内涵,在大漠深处筑起一座受人景仰的精神丰碑。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库布其,这个昔日的“死亡之海”,今朝变成了“希望之海”,“库布其沙漠治理经验”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生态鄂尔多斯”这张绿色名片更加响亮、璀璨,“库布其精神”更是誉满神州、蜚声海外。
高举旗帜
奏响“绿色中国梦”新时代最强音
伟大时代,必有伟大思想领航。
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引领下,鄂尔多斯在沙漠治理实践中探索出“库布其沙漠治理经验”,唱响新时代的绿色赞歌,铸就新征程的绿色传奇。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
库布其沙漠治理的成效,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的高度契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对库布其沙漠治理成果给予充分肯定。
鄂尔多斯市深刻理解库布其沙漠治理成效的历史必然性和极端重要性,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适时发出“库布其沙漠治理经验”宣传报道“总动员令”。
中央媒体记者在采访“无人机植树法”
中央媒体记者在库布其沙漠采访现代农业节水示范项目
5月底,鄂尔多斯市委宣传部精心谋划、超前布局,抽调三个旗区和四个部门的精干力量组建了专项工作组,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苏翠芳任组长,扑下身子、沉到一线,统筹调度指挥库布其沙漠治理宣传报道服务保障工作。
在前期筹备阶段,专项工作组在认真研究去年塞罕坝重大典型宣传成功经验和汇总研究近年来库布其沙漠治理重点报道的基础上,在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的指导下,组织自治区和中央驻区媒体多次深入库布其腹地做了大量走访调研,反复推敲论证库布其沙漠治理经验和库布其精神,精心安排、反复踏勘采访线、采访点,精心挑选被采访对象,总结提炼出“党委政府政策性主导、企业产业化投资、农牧民市场化参与、科技持续化创新”的“库布其沙漠治理经验”和“守望相助、百折不挠、科学创新、绿富同兴”的“库布其精神”,编印了20多万字的《新闻素材汇编》,制作完成采访手册和专题片《大漠奇迹》,写就了《绿色中国梦的生动范例》万字长篇通讯,建立了网上新闻素材库info系统,为做好宣传报道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在此期间,中宣部专门印发《内蒙古库布其沙漠治理经验宣传报道方案》;自治区党委书记李纪恒专题听取汇报并作出批示,要求区直各相关单位积极支持,密切配合中宣部、中央媒体对库布其沙漠治理经验的采访宣传报道工作;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白玉刚从主题策划、经验总结、方案制定到推进实施,全程指挥、亲力亲为;市委书记牛俊雁主持召开书记专题会议进行研究部署,市委副书记、代市长斯琴毕力格多次过问指示。
随之,制定印发《关于做好中央媒体采访“库布其沙漠治理经验”服务保障工作的通知》,抽调96名工作人员成立了包括采访服务组、材料秘书组和后勤保障组在内的媒体服务工作机构,相继组织召开工作部署会、协调会、动员培训会,对集中宣传服务保障工作进行了周密部署、系统安排,推动各相关旗区和部门所有力量、所有精力都向宣传报道服务保障工作聚合、聚焦,构建一体运作、步调一致、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
击鼓催征稳驭舟,劲奏赶超最强音。
7月19日至28日,由中宣部组织的15家中央主流媒体走进鄂尔多斯库布其沙漠地区进行集中蹲点采访。面对任务重、责任大的考验,全体参战人员在困难面前不低头、问题面前不回避,始终斗志高昂、干劲充沛,加班加点、无私付出,展现了宣传思想干部队伍“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良好精神风貌。采访服务组的所有工作人员,工作在最前沿,用热心、细心、耐心和爱心与记者交朋友,用端庄仪表、文明举止、精细化服务和合理有序的引导,赢得了全体媒体记者的广泛赞誉,充分调动和激发了记者的采访创作热情。
新华社知名记者刘诗平,在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知识储备同时,依然认真地进行着采访工作。为了认识柠条、花棒、羊柴、沙打旺、沙柳等沙生植物,多次在沙漠中穿行,一张一张拍照,一个一个问询,直至完全搞清楚。刘诗平说:“必须搞清楚我们稿子里写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否则如何让受众信服?”
和刘诗平一样,参加此次采访的新华社记者们二进官井村、三访恩格贝、四赴七星湖,每天早7点出发,晚上10点收工,中午还不休息,但没有一个人喊过苦,说过累。
各相关旗区、单位严格按照市委部署要求,将做好库布其沙漠治理经验宣传报道服务保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树立“一盘棋”意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将大局意识落实到每个领域、每项工作、每个细节上,形成服务保障集中采访活动没有旁观者、没有局外人的良好局面。
集中采访期间,中宣部副部长蒋建国带领15家中央和地方主流媒体负责同志深入库布其采访报道现场指导调度;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派新闻处精干力量进驻采访一线,统筹协调媒体服务保障工作,同时启动日调度工作机制,及时协调解决具体问题;市直媒体选派业务骨干组成市直采访组,始终走在采访最前沿,积极创新报道形式,主动探索融合报道新路径,推出了一批优秀新闻作品。
正是因为标准化精细化的服务保障,收获了真挚的友谊,扩大了鄂尔多斯的媒体朋友圈。人民日报经济社会部副主任武卫政感言:“库布其给我留下深刻印象,鄂尔多斯宣传干部敬业精神给我留下深刻印象。防沙治沙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库布其治沙堪称典范。向鄂尔多斯人民学习、致敬!”
凝心聚力
做大做强“库布其沙漠治理经验”主流舆论场
固信念之基,奏昂扬之歌,释改革之力,扬民族之气。
从8月6日开始,中央媒体集中发力,自治区、市直媒体跟进配合,同步启动库布其沙漠治理经验集中宣传至今,中央、自治区、各盟市媒体包括新媒体平台共刊播、编发各类报道约16100多篇(条),中央主流媒体在重要版面时段刊播重点报道483条,转载、转发上万条,向全国乃至世界全景呈现了库布其大漠变绿洲的绿色奇迹,在国内外引起热烈反响。
采访阵容强大。在这次宣传报道活动中,中宣部组织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15家中央和地方主流媒体80余名骨干编辑、记者深入我市进行了为期10多天的集中蹲点采访,如此高规格大规模的采访阵容实属罕见。
报道规格高端。中央各主流媒体均拿出了重要版面、黄金时段、显著位置,大篇幅刊发系列重点报道、署名文章和评论言论,深入宣传库布其沙漠治理经验做法、显著成效、宝贵精神和示范意义。其中人民日报在头版连续刊发三篇通讯、首篇配发评论员文章;新华社播发了对内对外重点稿件30多篇(条),并配发评论员文章一篇;央视新闻联播连续播出3集系列报道,首篇配发编后话,《焦点访谈》和《对话》栏目也分别做了专题报道。就生态文明建设主题宣传而言,中央、自治区媒体报道篇幅之大、数量之多、分量之重,非常罕见。
传播平台广泛。中央媒体集中发力,自治区和盟市、旗县媒体跟进配合,四级媒体同频共振,报纸、电视、广播、网站同步推出声势空前、规模宏大的新闻报道,随后各类微博微信、客户端、商业网站、短视频平台快速跟进、持续发力,中国日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通过境外社交媒体账号对外宣介,几乎运用了现有全部传播手段,实现了多平台联动,全媒体发声。
产品形式丰富。从7月20日预热宣传开始,中央各主流媒体结合自身特色,在网站、微博微信和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推出了一大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引人注目的话题类报道,吸引人们关注和参与。集中宣传期间,除了传统的通讯、评论文章、电视报道、专题节目外,各媒体充分运用新技术手段,制作推出了一大批微视频、H5、互动游戏、VR全景、航拍直播等新媒体产品,以最快的速度、最新颖的手段、最吸引人的内容,使库布其迅速成为网上热词,瞬间燃爆了网络和微信朋友圈。
受众覆盖面宽广。中央各主流媒体,分别从各自特点、自身优势和不同角度出发,进行了认真的研究策划,着力挖掘不同层面和视角的素材,使得报道更加全面生动,满足了不同群体的受众需求。比如,光明日报侧重于改革开放对库布其治沙的推动作用,科技日报侧重于技术发展对库布其治沙的支撑作用,求是杂志则侧重于阐述库布其治沙的时代价值和深远意义,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则侧重于宣传库布其沙漠治理经验对推动全球荒漠化治理的积极作用等等。通过多角度、不同层面的分众化宣传报道和精准化推送,极大增强了报道的吸引力感染力,据不完全统计,这次典型宣传报道,总阅读、收听收看、点击量过亿,并受到中东、北非等荒漠化国家和地区的持续关注。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蔺思淼在临别之前,深有感触地说:“一代代库布其人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在荒漠中创造出了奇迹。作为一名国际传播工作者,我有责任也有义务把发生在这里的故事讲述给其他饱受荒漠化困扰的国家,让‘库布其经验’造福世界上更多的人。”
泼墨写意
绘就“生态鄂尔多斯”新华章
不忘初心,回眸聚能量,继续前行,步履愈铿锵,复兴路上再出发。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绿色梦开启人们对未来的畅想,为鄂尔多斯各族人民不断前进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让主旋律更嘹亮、正能量更强劲,宣传思想文化战线重任在肩、责无旁贷。
中央15家主流媒体把库布其沙漠治理作为“绿色中国梦的生动范例”,从治沙技术、治沙事迹、治沙合作模式、治沙经验、治沙精神、治沙人物等方面,对库布其治沙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宣传报道。
从追寻“绿色梦想”,讴歌“绿色奇迹”,到阐述“绿色贡献”之壮举,为步入第40个年头的改革攻坚战释放“源头活水”,再到激发人们“风雨无阻创造美好生活”的斗志,坚定“绿色发展”的信念……饱蘸理性与激情的笔触,鞭辟入里,娓娓道来。
这次具有划时代、里程碑意义的典型宣传,在国内外引起热烈反响,成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在我市宣传思想工作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必将辉煌地载入鄂尔多斯史册。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库布其书写的绿色传奇,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树起一面旗,也为世界荒漠化治理蹚出一条路。各级媒体利用多平台、多语种,多角度、多手段对库布其治沙经验和取得的显著成效进行了全面系统报道,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在荒漠化治理方面高高举起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伟大旗帜,为生态脆弱地区加强生态修复与保护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也为世界防治荒漠化开出了“中国良方”、贡献了“中国经验”。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各级媒体对库布其精神的科学内涵和时代意义进行了深入解读阐释,生动诠释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在全市各族干部群众中引发了热烈反响,为鄂尔多斯改革发展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进一步坚定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难题、成功跨越高质量发展必经关口、建设现代化鄂尔多斯的信心和决心,进一步凝聚起了守望相助、团结奋斗、攻坚克难、一往无前的强大正能量。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镌刻在大地山川,写进人民群众心中。中央媒体集体“点赞”库布其,向外界充分展示了鄂尔多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富同兴的生动实践,塑造了“生态鄂尔多斯”新形象,极大提升了鄂尔多斯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让“生态鄂尔多斯”这张名片更加闪亮,必将极大地推动库布其沙漠治理经验走进全国、走向世界。
已越关山,再眺雄峰。
鄂尔多斯市时刻牢记、努力践行这个使命任务,苏翠芳部长在“库布其沙漠治理经验”宣传报道表彰总结大会上,号召和激励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和宣传文化系统广大干部在新时代担当新使命、展现新作为,再次吹响“集结号”:“让我们乘着库布其沙漠治理经验宣传报道工作的良好势头,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推出更多‘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接地气’的精品力作,把库布其沙漠治理经验宣传报道工作中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转化为推动宣传思想工作开新局、谱新篇的长效机制,把集中采访活动中展现出的优良工作作风和良好精神风貌转化为担当‘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使命任务的实际行动,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在传承中羽化新飞,在创新中蓄势前行。
面向新的壮阔征程,鄂尔多斯手握“库布其经验”绿色之箭,正从大漠走出内蒙、走进全国、走向世界,必将为创造更多绿色奇迹,推动人类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中国力量”“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
致敬过往,实干今朝,开启未来。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鄂尔多斯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全体将士,已整装出发,必将再谱新的壮丽篇章,为“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1.内蒙古社区报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内蒙古社区报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内蒙古社区报",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内蒙古社区报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内蒙古社区报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