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西县王艳海:粉笔无言写廿载春秋赤峰

赤峰日报 / / 2018-07-20 18:59

三尺讲台,铺就多少坦途,一支教鞭,成就多少栋梁。在充满着朝气与活力的工作之路上,他二十年如一日地坚守着自己的一方天地,备尝辛劳却甘之如饴;在课堂上用自己的热情和抑扬顿挫的语言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在课堂下用春风化雨般的人格魅力赢得了众多学子和家长的尊敬和喜爱;用自己的努力和执著让事业在奉献中闪光,用爱心、创新和对教育事业的忠诚,收获了累累硕果。他是林西县第一中学教师王艳海,一个在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岗位上默默耕耘了二十年的教育工作者。

有人说“青春是无价宝,教师要对他们千百倍的珍视,千百倍的关心。”王艳海牢记爱在教育中的重要性,认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二十年的教育路上,王艳海真诚地对待每个学生,不仅解决学生的学业之惑,还不遗余力地解决他们的思想、生活和人生之惑。

十年前,王艳海就在休息日和寒暑假自掏腰包,租一处僻静的场所为辅导室,免费给学生辅导功课。学生其他学科有疑惑,他就请其他老师来帮忙辅导。2011年正月初四,他因腿部受伤行动不便,但他没有听从医生和家人的劝阻,在还未痊愈的情况下,骑自行车去辅导室看学生、给学生辅导功课,因此导致腿部血运不畅,下肢肿胀几近骨膜感染。他自己不能去,就让身为同行的妻子或者其他任课教师去看管学生。他对学生的耐心与爱心得到了学校的关注,学校免费为学生开放了微机室、阅览室和自习室,甚至有时,学校的小会议室、自己的办公室和朋友的办公室也变成了学生学习的“阵地”,“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王艳海不遗余力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大部分学生养成了主动学习、乐于学习的习惯。

他所带的学生吴某,家境贫困,性格内向,平时学习很下功夫,但每到考试前夕,总是怀疑自己,缺乏自信。王艳海在他高考前夕,将他接到自己母亲家里,陪他一起去锻炼,在晨练的路上开导他;陪他一起去踏青,在大自然的美景中让他放松心情;陪他一起洗衣服,让他逐渐缓解焦虑情绪,逐渐从不自信的阴影中走出来。功夫不负有心人,吴某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他还协同县教育局、县团委,在校长的大力支持下,找到林西县大井子矿业、林西县恒泰热力等企业,加上一些爱心个人筹措资金近十万元,共资助全校高三70余名贫困毕业生。

王艳海一直认为:爱是教学成功的基础,实践是提升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创新是教育的希望。自参加工作到现在,他始终坚守着语文教学和班主任的一线主阵地,二十年里从未懈怠,在教学和班级管理上下足了功夫。

他力求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以“总-分-总-分”模式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注重把语文学习任务量化分配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引导者、实施者,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主性。他要求每个班级民主选出五人,分别负责课外成语积累、课内字词整理、读书、作文素材积累和学生习作欣赏,让学生做到有计划和实施方案。为创建文明班级,给每位同学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他制定值日班长日轮换制、周轮换制管理方案,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成为一个管理者。通过角色变换,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成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帮助者和被帮助者,在不同的角色体验中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他还常常组织学生参加一些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演讲比赛、辩论赛、原创诗歌朗诵会、学科知识竞赛等,这些活动不但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也为他们将来更好地服务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他的努力下,学生不负众望,捷报频传:2010年,赤峰市语文高考状元出自他班;2013年,所带学生裸分考入自治区前57名两人;2016年,他所带的两个班有21人考入自治区前1500名,600分以上38人,语文最高分127分,120分以上15人,110分以上50余人,学生分别被清华、复旦、浙大等名牌大学录取。作为赤峰市语文学科带头人、赤峰市骨干教师、赤峰市名教师的他也先后两次被林西县教育局聘为“新教师上岗培训主讲人”,被赤峰市组织部评为“人才培带人”,被自治区教育厅评为“自治区优秀教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优秀教师”,2017年被评为第二届“赤峰楷模”。

一年又一年,一季又一季,王艳海依然不知疲倦地忙碌在学生与课堂之间,以语言播种、以汗水浇灌、以心血滋润,身体力行地诠释着“人民教师”这一光荣称号。

1.内蒙古社区报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内蒙古社区报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内蒙古社区报",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内蒙古社区报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内蒙古社区报编辑修改或补充。


阅读延展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