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的行走赤峰

赤峰日报 / / 2018-06-29 18:48

兴隆沟遗址位于敖汉旗兴隆洼镇(原宝国吐乡)兴隆沟村,这是一处史前多种考古学文化的遗址群。

有一座墓内出土玉玦2件,一件嵌在墓主人右眼眶内——这让人想象玉玦可能是墓主人生前宠爱之物,或是祈祷的神器;中国社会科学院刘国祥先生说是“以玉示目”;每一种可能都饶有兴趣。刘国祥先生还在“从敖汉史前考古发现看中华文明的起源”一文中指出:“中华民族爱玉和用玉的传统始自兴隆洼文化时期,距今已有8000年的历史,并且延续至今,未曾中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人民画报》2017年敖汉特刊首页)

在西区的一个大坑内以真猪头为首,身躯以石块摆塑成“S”型如龙躯,这一实证让人一下思考到猪与原始龙崇拜的关系——神龙形态源于猪龙。“龙形”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这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雷广臻先生在《红山文化及其影响》一书中指出“这是中国迄今为止最早的猪首龙形象。通过这件文物可以判断,中国龙的形象最初有野猪头作为重要构成因素。”

发掘区内的10号房址里所出的植物标本中确认出有8 粒碳化小米,这一重要发现在当时让考古专家判断辽西地区经人工培育和种植谷子的历史已推前到距今8000年左右,这被后来的科学鉴定证明。中国社会科学院孔昭宸、杨虎、刘观民研究员等在《赤峰市8000多年来某些文化期植物遗存研究的收获和思考》中指出“值得称道的是,赵志军、刘国祥于2002年在对兴隆沟聚落遗址进行科学发掘时,曾采用浮选法,从文化堆积中获取了以黍(Panicun miliaceum)和粟(Setalia italica)为优势,数量竟多达上万粒的植物果实和种子,从而提出兴隆沟人早在8000年前就有了黍和粟的旱作农业。”(见《第八届红山文化高峰论坛文集,第46-47页。2014年5月第一版,辽宁大学出版社》)长期考察敖汉古文化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赵志军先生于2014年8月在《赤峰地区古代农业的形成与发展》一文中有更准确的论证“兴隆沟遗址目前在世界上也很著名,因为在兴隆沟遗址通过浮选就发现了大量的小米的遗存——这个碳化黍粒已经送交到世界三个不同的碳14实验室进行了测定,一个是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一个是日本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一个是国内的北京大学。三家不同的碳14年代测试的数据结果几乎完全是一样的,都是在距今7650年前后,前后相差不到50年。这个年代就非常准确了,所以我们可以非常肯定地说,兴隆沟遗址出土的碳化的小米,它的年代是距今7650年。这是在咱们全中国,所有出土早期小米里唯一一处具有确切的毫无疑问的早期的小米遗存,所以这也是兴隆沟遗址出土小米的主要意义。——它的生业形态,就是兴隆洼文化的生业形态,仍然应该是以采集狩猎为主。”(见《第九届红山文化高峰论坛论文集》第198页,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考古学专家、北京大学教授严文明先生在第八届红山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总结发言《拓展视野,继往开来》中指出“在这次会议上注意到一些什么事呢?一个,注意小米、糜子怎样在敖汉旗最早发生,然后又怎么传到欧洲去了。”

在一窖藏坑内发现一件三位女性裸体蹲坐相拥、手臂交叉相搂的陶塑像,似在作一种舞蹈,有人称为庆祝丰收的女神像。我们可以称之“陶塑三女神像”,这里的古人再次将关注的目光投放到人本身上,这是人的主体意识和自主性的再次体现,而且是有意识群体表现,在人类认知自身价值、创造文明方面意义非凡。这尊陶塑像引发许多猜想、思考和想象,创造物的产生一定有相关联的理念,如同草木一定要与大地山川相连。是远古生活状态的一种模仿吗?是某种场景的再现吗?总之离不开创作者和需求者的精神所往。可能是在一次祭祀或庆祝活动后,先民热烈而抒情活动的一次记录,因为塑像中的人是忘情地相抱在一起的,这符合祭祀或庆典中人类共同的行为特征——忘情投入。当代德国学者约瑟夫·皮珀论述说:“以有别于日常生活的方式和这个世界共同体验一种和谐,并浑然沉醉其中……”他还在《闲暇文化的基础》中引述柏拉图的名句:“众神为了怜悯人类——天生劳累的种族,以阿波罗和狄俄尼索斯为缪斯的主人,以便他们在众神陪伴下恢复元气,因此能够回复到人类原本的样子。”这原来的样子应当就是忘情投入。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对此也有描绘:人轻歌曼舞,俨然是一更高共同体的成员;他陶然忘步忘言,飘飘然乘风飞扬。尼采认为这种状态的人已是“醉人”。罗素认为:“在沉醉状态中,肉体和精神方面都恢复了那种被审慎摧毁了的强烈真实感情。人们觉得世界充满了欢愉和美,人们想象到从日常焦虑的监狱中解放出来的快乐。”三位女神成为众先民崇拜的偶像,她们忘情投入的拥抱固化为今日所见的陶人塑像。

无独有偶,2012年5月23日,在兴隆沟遗址第二地点南距三女神像约60米处又有了重大发现,一件高55厘米的红山文化整身陶人像震撼亮世,有人赞誉其为“中华祖神”。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课题组认为:这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十年来最重要的考古成果,也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十年来的收官之作。再一次证明敖汉旗是红山文化的核心区域,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先生说“陶人是五千年前人的祖先”。有学者认为,陶人代表的是五千年前红山文化王者、巫者或酋长的形象,是中华五千年前文明的重要考古实证。他盘腿直坐,上身直挺,两手相握,双臂弯曲放于腹部。头部戴冠,双目圆睁直视前方。头部各种器官形态逼真。形象性和艺术性俱佳。尤其是他的嘴部明显呈现前伸的呼喊状态,我称之为“五千年前的东方神呼”。它与红山文化玉人像、草帽山石人首像在红山文化的历史长河中相映生辉。它更是人关注人——具有特殊地位和作用的人的鲜明实证,是人的主体意识和自主性的再一次辉煌展示,是文明源流延续和程度提升的又一丰碑性的实证。

1.内蒙古社区报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内蒙古社区报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内蒙古社区报",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内蒙古社区报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内蒙古社区报编辑修改或补充。


阅读延展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