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户不再“守着大河喊渴”赤峰

赤峰日报 / / 2018-05-26 17:31

林西县33.79亿元脱贫攻坚资金精准发力

林西县是国家级贫困县,2017年全县在扶贫工作中投入20亿元,使全县5269户9510人稳定脱贫,然而全县去年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3.4亿元,今年还将计划在扶贫领域投资13.79亿元,两年投资33.79亿元,这么大的投入,显然不能仅仅依靠各级扶贫资金的投入,而是要综合运用各种金融手段,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如何让贫困户不再“守着金融这条大河喊渴”?5月记者走进林西县走访调查。

资金哪里来——政府+银行

贫困地区往往是金融的盲区,贫困户由于很难提供有效担保,金融机构为了防范风险,往往十分惜贷,“贷款的门槛比门都高”。贷款“难”是一方面,贷款“贵”也不容忽视,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农村贷款利率远高于城市,贷款者利息负担重。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林西县积极与金融机构合作,利用杠杆式扶贫模式,政府筹资2.05亿元设立脱贫产业基金,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每人提供1万元产业基金支持。通过政府引导,贫困人口将产业基金注入实力强、效益好的龙头企业或合作社,每人每年获得1000元稳定收益。

此外,该县还实施“政府+银行+农户”的金融扶贫模式,县财政注入到信用联社2500万元风险担保金,放大10倍,用于扶持建档立卡贫困户、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合作社及成员、互助社发展脱贫产业,年利率6%。

钱往哪里花——贫困户能贷款

这段时间,家住新城子镇英桃漠河村的杜意越来越忙了。一大早,不是在地里平整土地,就是忙着在牛舍里清粪。由于忙,很多时候他都是早饭午饭一起吃。

从贫困户成为种养大户,这半年来,杜意在英桃漠河村出尽了风头。

2014年,杜意还是一名贫困户,他就想发展养殖产业摆脱贫困。然而启动资金却成了拦路虎。一贫如洗,身后还有一屁股债,踏破亲朋门槛,也没有哪个情愿借。无奈杜意想到了贷款,贷款需要抵押和担保,和绝大多数贫穷农户一样,他既没有什么财富可抵押,也找不到人担保。

“没有资金,什么都干不成” 。就在杜意心灰意冷开始打起退堂鼓时,2016年4月,林西县政府和农业银行合作在全县推广“富农贷” 。杜意通过申请,当年顺利取得了4万元贷款,购买了6头牛,经过两年的精心饲养已经发展到现在16头,年收入达到4万多元。如今,杜意搬进了新房,干劲更足了,今年他还弄了30亩的玉米制种 ,加入了养殖合作社,今年杜意养牛和玉米制种两项的收入预计达到10万元。

截至目前,全县共投入各类扶贫资金20多亿元,发放各类金融扶贫贷款3.7亿元,覆盖农牧户12899户27520人。其中贫困户贷款20778万元,覆盖贫困户9295户19179人。

效果怎么样——享受金融便利

林西县人民勤劳质朴,很多贫困户脱贫就卡在了启动资金上,金融支持为他们提供了“脱贫种子”,他们就能通过发展产业改善生活甚至改变命运。大井镇金鸡岭小笨鸡养殖专业合作社的贫困社员姜艳芹就是靠着金融部门的支持去年成功摆脱了贫困。

2016年,姜艳芹还是一名贫困户,2016年4月,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林西县支行到大井镇中兴村进行“扶贫贷”业务整村推进宣传工作,当金鸡岭小笨鸡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姜富贵一听说发展养鸡可以在银行贷款并有政府贴息,喜出望外,立即组织姜艳芹和其他社员递交了贷款申请。姜富贵说:“我们以销售成品笨鸡为主,除去成本,所赚无几,去年决定建立规范化笨鸡屠宰加工流水线,但苦于无资金,计划一直难以实施。‘扶贫贷’雪中送炭,邮储银行工作人员现场办公,通过一站式服务,没过几天,我们合作社就获得90万元扶贫贷款。”

2017年,自治区级金融扶贫富民工程项目,向农行推荐“富农贷”21002万元,发放新增贷款1772户8786万元,其中贫困户1097户5387万元;市级金融扶贫富民工程项目,发放“金融扶贫富民小额担保贷款”224户2906万元,带动贫困户581户。

1.内蒙古社区报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内蒙古社区报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内蒙古社区报",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内蒙古社区报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内蒙古社区报编辑修改或补充。


阅读延展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