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绿为路 变沙成金阿拉善盟
近日,记者来到阿左旗巴彦诺日公苏木苏海图嘎查沈永财家时,他正和家人将新鲜采挖的苁蓉装上一辆来自山东的车。不一会儿功夫,3000斤肉苁蓉就全部装上了车。“每年4月就进入了夏季旅游旺季,也是我最忙的时候,这个时节的肉苁蓉、锁阳销路最为火爆。”沈永财告诉记者。
这两年,发展沙产业成了当地农牧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径。经过几年的发展,仅沈永财家的梭梭林就已超过5000亩,其中3000亩还嫁接了肉苁蓉。“刚刚拉走的这一车肉苁蓉我能收入6万多元,等六月中旬,还有1000亩的苁蓉种子可以采收,按照现在市场价15元/克计算,预计能收入15万元左右,而且这些种子也早已被人预订了。”沈永财笑着说,每年年初,就会有外地企业家来这里考察苁蓉种植情况,只要苁蓉品质好,销路不是问题。
近年来,我盟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创新沙产业发展体系,开拓出一条治沙与开发结合、治沙与治贫兼顾、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子。我盟按照“保护与建设并重、以保护为主”的方针,深入推进生态移民工程,大力实施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生态公益林建设等重点项目,严格实行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着力建好绿色生态屏障。同时,扎实推进沙产业发展,对愿意从事人工接种肉苁蓉、锁阳的农牧民以60元/亩进行补贴,引导地区龙头企业对人工接种的肉苁蓉、锁阳进行回购、深加工,形成“企业+基地+科研+农牧民合作社”发展模式,为生态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去年,全盟沙产业从业人员已超6万人,实现产值99亿元,贡献农牧民经营性收入的40%。当前,沙产业已成为我盟沙地增绿、群众增收、企业增效的有效途径。
5月,记者再次走进乌兰布和生态沙产业示范区,不同于4月的热闹喧嚣,这片沙漠中的绿洲更显温润宁静。4月初,示范区举办了盛大的沙漠户外嘉年华系列活动,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户外运动爱好者,热闹非凡。内蒙古金沙苑生态集团的沙恩国际庄园是此次活动的举办地之一。内蒙古金沙苑生态集团是一家由煤化工行业转型发展成长起来的生态型企业,该企业自2005年就开始从事生态治沙产业,利用沙漠独特的生态环境,致力于研究沙漠区经济开发并创立生态建设新模式。历时十余年,该企业将十万亩绵延的荒漠变成绿色庄园,建成了世界级的葡萄酒庄园。同时,依托乌兰布和沙漠的新、奇、特和漠水相连的自然景观开展生态旅游活动,实现产业化沙漠治理的生态循环发展。
近年来,我盟优化产业布局,设立了阿拉善沙产业发展规划中心,规划建设了乌兰布和生态沙产业示范区、阿拉善沙产业健康科技创业园、骆驼产业科技园、沙地葡萄产业科技园、绒山羊产业科技园等园区,积极带动社会力量参与到沙产业发展中,初步形成了“一区四园多基地”的沙产业发展格局。
去年底,“首届全国沙产业创新创业大赛”在我盟举办,展示了我国沙产业创新创业和多元化发展的最新成果,挖掘沙产业科技创新潜力,实现全国性沙产业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的整合聚集,签署合作协议15个,协议资金达109.7亿元,为沙产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除此之外,我盟还与国内科研院校积极开展科技合作,研发了57款产品37个中试成果,获得28项专利,制定11项技术标准,形成了一批具有较高推广价值的科技研发成果。近5年来,我盟集中实施一批重点领域攻关和产业化关键技术突破项目,共投入各级财政资金5000多万元,争取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863”计划、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资金7000多万元,启动实施项目77项,带动企业研发投入约2.4亿元。
1.内蒙古社区报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内蒙古社区报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内蒙古社区报",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内蒙古社区报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内蒙古社区报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