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榆树镇:“母子牛”驮来脱贫新希望通辽
看着牛犊一天天长大,看着牛犊的母亲怀着“二胎”的肚子一天天鼓起来,李俊辉喜悦的心情也像春天里的桃花一样盛放开来。
去年,经过动态调整之后,开鲁县大榆树镇全镇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43户。243户,几乎户户都有老弱病残人员,是脱贫攻坚战中最难攻下的“硬骨头”。如何让贫困群众脱贫有渠道、增收有保障?
产业支撑是关键。为了解决贫困户缺场所、缺劳力、缺资金、缺技术的问题,该镇决定通过贷款扶持、活体托养的方式,帮助贫困户找准来钱道儿。
2017年5月,该镇整合资金在吴家村新建养牛场一处。10月,养殖区、服务功能区和基础母牛活动区“三区分离、功能齐全”的现代化养牛场建成,养殖规模为500头。12月,贫困户所在村的第一书记、支部书记带着贫困户和2万元无息贷款同时去采购,很快,243头母牛和243头牛娃入住新家,活体托养到养牛场。为了方便辨识、管理,母牛和子牛都配有耳标,放在固定的牛舍集中饲养。有了“身份证”与“家”的母子牛和主人“合影留念”后,主人便从此不再日日出现在她们身旁。贫困户通过手机上安装的“安防随时掌控”系统,实时了解自家牛的吃喝拉撒等一切情况。
联丰村贫困户李俊辉和老公是被牛场招进来的饲养员,他俩与另外4对贫困户夫妻工是母子牛们的保姆。“一天清一遍牛粪、喂两遍饲草料,再就是添添水、消消毒,所有的活计加在一起5个小时左右也就干完了,不耽误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也不耽误侍弄地。牛厂还免费让我们在这儿住,水电也不要钱,这么好的活,就是政府照顾我们的。”李俊辉说起在牛场打工的生活,激动之情溢于言表。“我俩在这儿经营牛一年的工资是45000块钱,这对我们家的帮助太大了,脱贫太有希望了。”
为使养殖更趋科学、规范,去年,注册成立古榆惠民黄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贫困户和各村第一书记、支部书记为社员,以民主管理的方式,共同对合作社的重大事宜进行讨论作出决策和决定。合作社负责统一购进饲草料、统一饲养、统一防疫、统一改良、统一上保险。合作社理事长肖艳军介绍,大小牛都是按“定时、定量、营养配餐”的伙食标准饲养的,粗饲料、精饲料设专人按头数计量发放。牛除了有保姆,还有保健医,镇里派1名专业防疫员和1名专职改良员常住牛场,确保定期防疫、确保发情母牛及时人工受精。
短短几个月时间,牛场里已经添丁进口了。4头小牛犊相继出生,100多头母牛正有孕在身。“小牛犊降生,最初采购回来的牛犊也长大了、该卖了。贫困户和他所在村的第一书记、支部书记再一同去把大牛犊卖掉,合作社扣除饲草料和饲养费,剩余部分就全是贫困户的收入。母牛平均一年一胎,也就是说,贫困户每年稳定增收3000——4000元。”肖艳军介绍道。
大榆树镇副镇长高金保说:“让贫困户从买牛到参与合作社重大事务决策,再到卖牛,目的就是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通过三两年这样的帮扶,希望所有贫困户都能早日脱贫。”
1.内蒙古社区报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内蒙古社区报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内蒙古社区报",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内蒙古社区报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内蒙古社区报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