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旗:用活“大数据” 助力“大扶贫”通辽

通辽日报 / / 2018-05-17 22:51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善于获取数据、分析数据、运用数据,是领导干部做好工作的基本功。”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扎鲁特旗针对点多、面广、纵深长,脱贫攻坚工作推进难度较大的实际,积极探索构建“智慧扶贫”模式。2017年,在全市率先利用信息化手段构建了集统计分析、动态管理、绩效评估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脱贫攻坚大数据平台”,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化支撑,实现了大数据、大扶贫的深度融合。

建立“大数据”平台,信息完善做到“零差错”

开发建设“大数据”平台。以帮扶工作动态采集信息、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信息及行业扶贫数据信息为基础,建立了具备干部管理、信息提醒、帮扶对接、组织宣传、数据分析、帮扶推介、供需匹配、扶贫评估、阳光扶贫九大功能的数据平台,做到指挥调度精准到村、到户、到人、到项目,提升了精准扶贫管理功效。

健全完善贫困户信息。将精准识别出的484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11045名贫困人口的基本情况、生产生活条件、致贫原因、帮扶措施及所帮扶干部等60余项数据及17个行业部门的相关数据录入“大数据”平台,实现贫困户信息精准、完整。

创建二维码电子档案。按照“一户一档”标准,为全旗484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设置二维码信息档案,帮扶干部只需通过手机“扫一扫”功能,便可了解每一户贫困户的收支台账、家庭情况、享受政策、帮扶责任人等信息,并依据贫困对象实际需求,提供精准帮扶。“大数据”平台运行以来,共收录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各项相关信息61358条,进行各类对比分析与综合评估等工作20余批次。

强化统筹协调,工作推进实现“零距离”

帮扶干部监管实现“零距离”。成立脱贫攻坚指挥中心,下设“一办七组”,实行“划区作战,分片包联”工作机制,选派239支驻村工作队、27名处级领导、1885名驻村干部和207名“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并将帮扶责任人基本信息实名制采集录入“大数据”平台,驻村干部登录“扎鲁特扶贫”手机APP与脱贫指挥中心无缝对接,通过信息查询、干部定位、即时上传、预警提醒,实现了对帮扶干部的动态监管。

帮扶干部服务实现“零距离”。帮扶干部通过“扎鲁特扶贫”手机APP“帮扶纪实”模块,将对贫困户的帮扶工作开展情况以影像资料形式进行上传,并将帮扶过程中需要向上级反映或需要相关部门协调解决的问题通过“问题模块”予以反馈上报。大数据平台运行以来,共收集各类上报问题16项,解决难题950余件次。

强化问题导向,政策落实力求“零失误”

构建“3+3+3”9种扶贫模式,即产业扶贫、基础设施扶贫和金融扶贫3种传统扶贫方式;易地搬迁、生态补偿和就业安置扶贫3种政策扶贫模式;新型经营主体扶贫、生产收益扶贫和社会扶贫3种新型扶贫途径;出台“6保6助2托”14种救助兜底政策,“6保”即五保、低保、医保、社保、农业保及商业保6项政策,“6助”即残疾人救助、临时救助、灾害救助、就学救助、法律援助及科技援助6项政策,“2托”即托老、托幼政策。同时,整合“大数据”平台上的贫困户家庭状况、劳动能力等方面信息,与民政、教育、财政等部门数据进行对接,精准分析致贫原因、精准识别贫困户需求、精准投放扶持政策。截至目前,已借助“大数据”平台数据分析功能,精准投放政策3项,受益贫困户1882户、4718人;调整政策4次,涉及贫困户6726户、15763人。

1.内蒙古社区报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内蒙古社区报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内蒙古社区报",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内蒙古社区报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内蒙古社区报编辑修改或补充。


阅读延展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