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世界遗忘”的小山村走上脱贫致富路通辽
近日,记者一行来到奈曼旗白音他拉苏木多日奔敖包嘎查采访。
该嘎查地处沙漠腹地,一条水泥路从沙漠中穿过。三月的沙漠寒意还很浓,处处是白雪覆盖的沙丘。在穿沙公路两侧,一栋栋红色屋顶的村民新居格外打眼。嘎查第一书记介绍说,这个村子原来处在沙漠深处,村民居住分散,道路不通,也不通电,更没有手机信号,是一个“被世界遗忘”的村落。在沙漠深处生活了20多年的村主任胡宝林感慨万分:“以前去白音他拉苏木看病,套上牛车整整要走4个多小时。”2008年,这个村整体从沙漠深处搬迁出来,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村民都住上了整齐划一的新瓦房。原来沙漠深处的家成为了夏季放牧的“牧铺”。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这个村“公司+农户”的扶贫模式十分亮眼。为了让从沙漠深处走出来的村民及早脱贫,扶贫干部想出了多条路子,这背后都有公司来助阵。首先是“公司+种稻”。引进专业公司发展沙漠水稻,农户负责浇水除草,更多专业的活儿则由公司承担。贫困户胡日查毕力格说,她家去年就收入沙漠水稻4000斤;其次是“公司+养猪”。引进专业公司发展生猪养殖,公司负责提供种猪、防疫与销售,每户贫困户均分到了两口猪。由于胡宝林养猪经验丰富,村里的贫困户都将猪放到他家寄养,每口猪他每年给1000元钱;三是“公司+旅游”。利用沙漠资源,走乡村旅游之路,如今巨大的滑沙场已初具规模,垂钓湖、稻田养鱼等项目也已经有模有样。第一书记和包村干部介绍说:“发展旅游的投入主要靠引进公司来实现,今年还将投资300万元进行建设。7月份如果你再来,那肯定是另外一番样子。”
在采访中,记者感受到,如果说党和政府是贫困户坚实的“后盾”,第一书记和包村干部是脱贫的“参谋”,那么公司就是引领贫困户走向市场的“领航员”。“公司+农户”模式实现了双赢,贫困户脱贫有了保障,公司又得到了发展。(记者杨朝东)
1.内蒙古社区报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内蒙古社区报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内蒙古社区报",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内蒙古社区报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内蒙古社区报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