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右前旗:订单备耕保增收兴安盟

/ / 2018-03-31 21:10

阵阵春风中夹杂着丝丝凉意,在科右前旗田间地头到处是农民们“抢春”备耕的图景。买化肥、翻整地、选良种; “私人订制”农资物品、“铁牛”引领备耕热潮、手握“订单”增收不愁……一组组“抢春”镜头,成为乡村上一道风景。

选好种子成为农民备耕的第一要务。在科右前旗俄体镇兴安村助丰农资店,农民们成群结队前来选购种子。在摆满各类种子的货架前,大家一边比较着不同品种的优劣,一边互相交谈着选种的经验,还不时地用手机扫瞄种袋上的二维码。种粮大户张大伟与李元国搭伴来选种,2人通过手机扫码甄别着高粱种子的真假。“俺俩都种了不少地,种子真假对咱农民太重要了,选购种子必须谨慎。”

助丰农资店老板雷中华介绍,自去年秋收后她就到各村屯农家炕头上调研了一番,问一问老百姓需要什么农资,针对大家的要求调整好备农资方向。眼下,她已经备好了20多个品种的种子3000余斤,化肥300吨、农药30余种。

对于俄体镇全发村的付希贵而言,“订单备耕”成为他最看重的方式。通过与科右中旗二龙屯有机业公司负责人探讨,他要通过“集中连片+分散种植”的模式,与村民一起和企业签订种植合同,让村民们和他一样吃上定心丸。“已经有70户村民和企业签订了2500亩的谷子订单、2000亩的菜薯订单、1000亩的甜玉米订单,保守估计户均收入能达到1.6万元。”付希贵说。

俄体镇兴安村农机修理店老板刘恒俊这几天十分忙碌,每天前来修理农机具的农民一个接着一个。他介绍说,春秋两季是他最忙的时节,200余台大小农机具在他手中重焕生机。修理农机具再配上农机件,刘恒俊年收入达到3万多元,再加上种地收入,他感觉很知足。

见证了这几年农业发展变化的乔广喜难掩兴奋,他是俄体镇双花村民,一位标准的热爱土地、懂农业技术的新型农民。这几天,乔广喜一直忙着灭茬,农机在田地里往来奔跑,让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稻草的气息。今年,大田里萝卜、甜菜唱起主角,乔广喜说:“赶上了新时代,土地里也能刨出‘金饭碗’!”(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胡日查 高敏娜)

1.内蒙古社区报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内蒙古社区报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内蒙古社区报",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内蒙古社区报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内蒙古社区报编辑修改或补充。


阅读延展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