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根凤:植物染色织出环保地毯鄂尔多斯
用苦菜、臭蒿、姜黄、甘草、槐米等常见植物的果实、根、茎、叶等,通过一道道制作工序,将编织地毯的毛纱线染成五颜六色,再用它们编织出颜色清晰、色彩牢固的地毯。这是准格尔旗的一项传统技艺——地毯植物染色,该技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末,曾在准格尔旗盛极一时。如今,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地毯植物染色技艺已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其传承人也越来越少。然而,准格尔旗沙圪堵镇居民王根凤却在默默地传承着这门即将失传的传统技艺。
在沙圪堵镇的一间民房内,笔者见到了王根凤。年过六旬的她,虽然已经退休多年,却依旧保持着过去的工作状态。每天清晨五点起床,围着烧杯、电炉等实验仪器,反复进行配料、打样的实验。王根凤告诉笔者,染色容易配色难,每次打小样,都要用多种植物及10克毛纱线,经过手工热汤、配色、加料、控温、沸煮、出线、烘干等多道程序,经过两三天数十次的试验才能完成。笔者看到,王根凤做实验的桌子上摆满了用于植物染色的姜黄、甘草、橡壳、槐米等十几种原料,老人细心地将它们一一标注上名称,并配上染成后相应颜色的毛纱线。多少年来,王根凤早已习惯了每天起床染线的生活。即使是退休了,她也依然在不断地实验。
“地毯是我国传统的工艺美术品之一,素有历史悠久、质地坚固、富有民族风格而驰名于中外。我于1975年进了地毯厂,从事植物染色,经过三十多年的不断学习和积累,结合工艺流程,掌握了工艺的特点。”王根凤说。
1975年,怀揣着梦想与希望,王根凤进入了准格尔旗民族地毯厂,成了那里的一名染色工。为了能够尽快掌握植物染色的技艺,当年,她便去呼和浩特市及陕西神木县地毯厂学习。学习期间,条件非常艰苦,给毛纱线上色的时候没有手套,导致做实验的手掌肿得很厚,但王根凤毫不在意,学习回来后抓紧在化验室实践练习,打破了厂里只有从天然矿物质中提取的蓝色染料染成“二兰”等地毯的单一模式,丰富了地毯天然矿植物染色的颜色,成为准格尔旗民族地毯厂植物染色的第一人。
“该工艺是由纯天然植物苏木、槐米、橡壳、紫草、五倍子、姜黄,也有很大一部分用当地的草木,苦菜、臭蒿、橘子皮、红松皮。植物染色比化学染色染得色彩鲜艳,无污染、无公害,特别是对人体,不受一点影响。”王根凤介绍说。
上一页 1 2下一页1.内蒙古社区报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内蒙古社区报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内蒙古社区报",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内蒙古社区报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内蒙古社区报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