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区培树典型激发脱贫致富内生力赤峰
为了实现松山区脱贫、人摘帽的既定目标,松山区在脱贫攻坚工作上不断拓展思路、创新方式方法,不仅因地制宜地培树了一批可复制、易推广的脱贫典型,又充分发挥了舆论引导和典型示范的引领作用,激发了广大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内生力,将全区脱贫攻坚工作推向深入。
培育接地气、服水土的扶贫典型
松山区是自治区级贫困旗县,下辖的244个行政村中贫困村77个。2014年开展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6464户45158人。2017年计划脱贫人口5218户12699人,计划退出贫困村38个。面对村情各异、数额较大的贫困群体,怎样实现精准扶贫?拒绝“一刀切”,因地制宜地培育接地气、服水土的扶贫典型是松山区递交的脱贫答卷。
翻开松山区扶贫办印制的《赤峰市松山区脱贫工作参阅资料》,一条条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特色产业使用性强、农户增收可持续的脱贫路径便展现在眼前。大庙公主陵设施农业园区西红柿种植经验为产业扶贫树起了富民的新标杆;岗子乡高峰村西南沟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为生产条件差的贫困村提供了脱贫新思路;王府镇任家营子村采用“三户联保”的形式扶持养殖业为金融扶贫趟出了一条新路子。
松山区及时挖掘各类典型,并派出相关业务股室深入指导,对典型做法进行总结凝练和推广,共培树金融扶贫、产业扶贫、三到项目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资产收益分配扶贫、健康扶贫、旅游扶贫、档案规范化建设、危房改造项目和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建设等典型21个。
挖掘示范带头的致富能手
52岁的翁景山是大庙公主陵万亩设施农业园区的名人。自2014年开始种植西红柿以来,他从一贫如洗的贫困户变成了年收入近20万的脱贫致富能手,先后接受过区、市及中央媒体的采访。他的致富经在媒体的宣传下,一传十、十传百,传到了不少贫困户的心坎上,激发了贫困户挖穷根、摘穷帽的决心和勇气。在翁景山的带动下,他的亲戚也包了大棚,期望靠自己的双手过上好日子。
松山区注重发挥典型示范作用,不仅编印了《脱贫攻坚典型材料汇编》供各乡镇学习经验做法,还将舆论引导的重心放在提升贫困群众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心气上。各乡镇、驻村干部通过培训、党组织活动等方式实施全方位、大范围、全覆盖、无死角的宣传,进一步激发了困难群众不等不靠、自主脱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创新宣传阵地提升引导实效
安庆镇建立了松山区首家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该平台采用大数据和可视化技术,以全镇贫困数据为基础,内容涵盖信息查询、信息发布、政策咨询等,实现全镇扶贫对象、脱贫主体、帮扶措施、帮扶成效的动态管理,平台分为普通网站查询平台和微信查询平台两部分。将全镇建档立卡贫困户868户2382人的详细信息通过后台录入到数据库内,使用者只需通过网站查询页面输入所需查询的贫困户身份证号码,即可立即获悉该户全部详细信息。
大数据平台的应用是松山区创新宣传阵地、提升引导实效的有益尝试。大数据平台的开通,使全镇的群众能更快、更便捷地了解脱贫攻坚的典型和相关政策,开通后的3天时间里,微信平台就推送了各种信息100余条,接到群众在线咨询30余人次。
松山区还组织乡镇干部实地学习,现场观摩,听取经验介绍,通过对比借鉴、复制经验、补齐短板等方式,全力推进全区脱贫攻坚工作再上新台阶。(驻站记者 郑文艳)
1.内蒙古社区报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内蒙古社区报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内蒙古社区报",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内蒙古社区报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内蒙古社区报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