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娘”织出脱贫路通辽
临近春节,科左后旗散都苏木地卜嘎查张灯结彩,年味儿十足,大伙儿都张罗着过年,但是贫困户刘淑香却另有“忙头”。原来,科左后旗民族手工艺品合作社这几天刚刚接到一批仿真花制作订单,时间紧任务重缺人手,在同村姐妹的介绍下刘淑香来到合作社当起了“学徒”。在家门口,一天能赚几十元,对刘淑香来说是个难得的好机会。“不能老靠政府救济,得自力更生啊。”刘淑香仿佛看到了脱贫的新出路。
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科左后旗紧贴实际,适应形势着力拓宽农牧民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增收渠道,积极创建“手工艺品制作+扶贫”新模式,散都苏木呼勃嘎查牵头成立了科左后旗首家民族手工艺品制作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统一与沈阳、法库等地客商联系订单。自合作社成立以来,平均每个月能接到8——9个订单,并在散都苏木12个嘎查村都建立了分社,社员达到750人左右。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0余人,仅呼勃嘎查就有10户贫困户参与手工艺品制作。2017年6月,该旗妇联确定呼勃嘎查为妇女创业基地,并建立长效扶持机制,在呼勃嘎查率先实现了留守妇女有活干、挣钱顾家两不误的目标。
跟“新手”刘淑香相比,全艳玲算是合作社的“老手”。她是呼勃嘎查建档立卡贫困户,也是最早加入合作社的。因全艳玲各项手工技艺娴熟,干活麻利,与合作社建立了长期务工合同,全艳玲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实现了稳定脱贫。“把家务忙完了就来合作社干活,两不耽误,非常感谢有这个平台。”全艳玲十分激动。
该旗相继创建了旗级、镇级两个手工艺品协会,带动800余名妇女就近就业。其中,贫困妇女占20%,人均年收入一万元以上。 “我们将继续推进‘妇联+协会+基地’发展模式,以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加大培训力度,逐步改变家庭小作坊式的生产经营模式,提高手工业的组织化、规模化,带动更多妇女在家门口就业,为全旗脱贫攻坚贡献巾帼力量。”该旗妇联发展部部长图雅对未来充满信心。(特约记者 邱明媚 通讯员 孙路 查干)
1.内蒙古社区报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内蒙古社区报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内蒙古社区报",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内蒙古社区报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内蒙古社区报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