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泉县:扶贫先扶智 输血变造血兴安盟

/ / 2017-12-13 09:4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长廊。

手把手传授手工编织技术。

致富党员了解农户的蔬菜种植情况。

以漫画形式对孩子进行励志教育。

扶贫干部深入农户家中宣传惠民政策。

突泉县杜尔基镇红光村“扶贫车间”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核心提示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即把贫困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引导贫困群众树立主体意识,发扬自力更生精神,激发改变贫困面貌的干劲和决心,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如何做到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请看兴安盟突泉县的做法——

“虽然我的腿残疾了,可我还有双手,我不争当建档立卡贫困户,我靠做豆腐也能把日子过得越来越好,把这个名额给其他更需要的困难户吧。”连日来,突泉县突泉镇北厢村残疾农民陈华不争当贫困户的事儿传开后,在村民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很多农民悄悄放弃了争当贫困户的念头。

10年前,陈华因为疾病导致下肢残疾,行动不便,家庭支柱倒下了,女儿还要上学,突如其来的打击使他们家的生活一落千丈。陈华说:“过去十几年靠政府救济过日子,2016年因为残疾被列入贫困户行列,可我不甘心一辈子贫困,不愿意戴贫困帽,想靠自己的双手赚钱改善自己的生话。”

不争当贫困户、不争戴贫困帽;因懒致贫可耻、勤劳致富光荣;不等不靠不要靠双手;脱贫致富、同步小康……眼下,在突泉县越来越多的干部和群众发现:贫困群众的精气神变了!而这一转变源自突泉县实施的“扶贫扶志”农民素质提升工程。

在脱贫攻坚中,有很多贫困户在政府的扶持下甩开膀子,撸起袖子,干出了样子,过上了好日子。但是也不乏“蹲在墙根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的不尽如人意的现象。在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中,突泉县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的重大部署,深入推进“扶贫扶志”农民素质提升工程,教育引导贫困群众树立不甘贫困的意识,勤劳节俭、自立自强、同步小康的雄心斗志,全面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积极主动参与脱贫攻坚,确保如期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

 扶贫先要“扶”志气

12月7日,走进曙光村,还没走进贫困户王忠诚家院儿,就听到小羊“咩咩”的叫声。闻声出来的王忠诚看到工作队员又来家里探望,喜笑颜开地说:“快看咱家这小羊,长得多好,这个月又下了5只,上一批卖给公司赚了3000块呢!”

憨厚老实的王忠诚老两口随着年岁增长,各种疾病接踵而来,王忠诚患上了流动性肝炎加股膜炎,老伴乳腺癌手术花费3万多元,两个人都需要长期靠药物维持,日子一度过得很艰难,今年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今年,乡政府对贫困户实行了‘借羊生羔’产业扶贫政策,对有养殖意愿的贫困户,由蒙羊牧业公司免费提供带羔基础母羊,4年后返还,期间繁育的所有肉羊都归贫困户所有。同时,乡政府协调蒙银村镇银行连续3年提供3000元养殖补贴,用于完善圈舍、配备草料。”王忠诚相信有了这个产业,自己家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

王忠诚家的变化,是突泉县实施“扶贫扶志”农民素质提升工程的一个缩影。随着扶志工程的深入,扶贫政策的落实,很多贫困户积极主动发展产业,在辛勤劳动中增加了收入,干起活来更有劲了,心中重新燃起了希望的灯火。

在实施“扶贫扶志”农民素质提升工程中,突泉县以村为单位,开展“六个一”(开展一轮思想教育、组织一轮技能培训、开展一系列主题活动、建强一个文化阵地、选树一拨先进典型、悬挂一批宣传标语)活动,在技能和产业上帮助那些想通过努力脱贫致富的贫困户,让他们实现自己的梦想,培育贫困群众全家努力脱贫,非贫困户鼓足干劲奔小康的良好风尚。

“现在国家的扶贫政策这么好,我们也得鼓起劲好好干,脱贫致富主要还得靠自己,勤劳才能脱贫!”自从团县委组成的宣讲团走进突泉县突泉镇宏发村,来到村民张玉和家宣讲十九大精神后,张玉和一家人的精气神都变了,他逢人便说咱们老百姓必须抓住国家帮扶的大好时机,发展产业争取早日脱贫迈进小康生活。

张玉和说:“家里养了20多只鸡,加上产业扶持政策的两头驴,年收入1万元没问题了。空闲的时候,给左邻右舍打打工,还能有几千元收入,日子会越来越好!政策再好,想要真正脱贫还得靠自己,这样也更安心。”

“六个一”活动的开展,如春风化雨般洗刷着部分贫困户等靠要的思想,越来越多的贫困户明白了“穷不怕、难不怕,等靠要懒最可怕”。他们积极寻找脱贫的路子,千方百计拓宽增收渠道,努力摆脱贫穷。

为了把贫困户的主动脱贫之志气“扶”起来,突泉县组织驻村干部入户走访,深入了解群众思想动态,宣传党的扶贫政策,让他们明白扶贫不扶懒,扶勤不扶懒,脱贫当自强,有志气才能褪“穷气”。

扶志教育从娃娃抓起。突泉县在不增加学校、学生负担情况下,把扶志教育纳入学校日常教育,教育引导学生从小自尊自信、自强自立。

同时,突泉县还对贫困群众集中开展以精准扶贫感党恩为主题的感恩教育活动。通过前后对比,感受精准扶贫工作实施以来,生产生活方面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增强贫困群众的获得感,真正感受到来自政府的关怀。同时,在感恩教育中融入自强奋进教育,引导贫困群众发扬突泉人勤劳朴实、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精耕细作精神,依靠自身努力,尽早实现脱贫。

“扶志就是要把贫困户自己主动脱贫之志气‘扶’起来,把内因激起来,脱贫的腰杆就会硬起来,脱贫的办法就会多起来。如果他们缺乏主动脱贫之志气,再扶也是白搭。”突泉县县委书记屈振年说,扶贫不扶志是不行的。只有加强教育、引导,让农民有“我要脱贫”的迫切愿望而非政府“要我脱贫”的被动督促,脱贫攻坚才有坚实的基础!

 送钱不如送技术

“脱贫不能只靠‘输血’,扶志以自强,扶智以自立。扶智就是要提高贫困群众的智慧,让他们能够掌握一门技能,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屈振年说,脱贫攻坚,扶志与扶智相结合,贫困户才能自力更生,更好地实现稳定增收。

“这样的培训就是好,缝纫技术学会了,可以利用农闲时节去企业打工赚钱,还可以在唐人家居领缝纫活回家做,企业按计件回收,我们坐在家里就能赚钱,妇联太为我们广大妇女着想了。”参加突泉县妇联组织的唐人家居举办的培训班结束后,突泉镇双山村广大妇女激动不已,纷纷说出了心里话。

“去年以来,突泉县妇联抓住农闲时间,面向贫困妇女相继开展烹饪技能、种植养殖、家政服务、农村电商、手工编织等适合贫困妇女特点的技能培训,帮助她们掌握一技之长,增强贫困妇女脱贫致富本领和自我发展能力。”突泉县妇联主席张艳玲说,去年以来,共培训妇女800余人,安置就业200余人。

12月8日,突泉县突泉镇兴龙村举办为期5天的面点培训班,帮助精准贫困群众掌握一技之长,助推脱贫攻坚。培训上,授课老师为大家讲解各种面点的制作方法与技巧,并现场指导学员制作,学员们学习热情颇高,收到了良好的培训效果。培训上,还开展了暖心捐助活动,为困难妇女捐助价值4000元的十件羽绒服。

“农民的智力、技能水平决定了脱贫致富水平。为了做到扶志与扶智相结合,我们结合产业发展方向和脱贫需求,围绕种植业、畜牧业、设施农业、特色林果业等产业发展及结构调整、秸秆转化等重点工作,采取送科技下乡等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了实用技术推广培训。”突泉县县长耿天良说,通过扶智增强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

据突泉县县长耿天良介绍,从2016年下半年起,突泉县依托在当地设厂的企业,由政府出资购买生产设备,企业培训当地农民并回购产品,主要吸收建档立卡贫困户到企业务工。目前已经在全县建立扶贫车间13个,涉及家居用品加工、草艺工艺品编织、蒙古族饰品制作等,已经有800多名原本没有收入的农民,通过培训不出村实现了平均月收入2000多元。

同时,突泉县以农村初高中毕业生、青壮年劳动力为主要对象,开展了汽修、电焊等就业技能和相关等级证书培训,帮助培训人员掌握就业必需的技能和相关知识,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并实现稳定就业。

点亮贫困户心灯

“扶志”教育舆论宣传先行。突泉县整合宣传力量,利用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微信平台等,突出宣传涌现出的勤劳致富先进人物、典型事迹,在贫困户中营造勤俭持家光荣,懒惰贫穷可耻的浓厚氛围,促进贫困群众从“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

学会一种技能,带富一个家庭、脱贫先立志,致富靠自己、消除脏乱差,提振精气神……眼下在突泉县的交通要道、村民集中居住地,一幅幅充满正能量的横幅标语随处可见,潜移默化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提振群众的精气神。在全县各村开展文明农民、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村规民约宣传教育活动、寻找“最美家庭”主题活动,设立“善行义举四德榜”,广泛选树各类典型的基础上,依托乡村道德讲堂、乡村大舞台等载体,利用现身说故事方式,感染身边人,使贫困群众从先进人物身上受到鼓舞,呈现人心思进,人心思富的态势。

加大志智双扶帮扶力度,组织讲师团为贫困户宣讲脱贫攻坚最新政策、脱贫典型人物事迹,引导贫困户摒弃“蹲在墙根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思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强自立,坚定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信心,点燃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引擎。

在村屯醒目位置立宣传牌,张贴村规民约,加强扶志、普法、环卫、文明礼仪知识教育,开展村规民约宣传教育活动,倡导院墙是公物人人要爱护、街道是我家清洁靠大家,引导群众爱护村内公物,保持院墙完整,街道清洁,扮靓贫困村容貌,点亮贫困户心灯。

建强文化阵地,围绕“扶贫扶志”题材,开展小戏、东北二人转、漫画等文艺创作活动,加强对贫困户的文化熏陶。同时组织乌兰牧骑,深入各乡镇巡回演出,将勤劳早致富、志穷人更穷的理念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展现在观众面前,让群众在观看节目的同时接受教育,提高思想境界,实现思想脱贫。(胡日查 高敏娜 冯玉艳)

1.内蒙古社区报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内蒙古社区报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内蒙古社区报",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内蒙古社区报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内蒙古社区报编辑修改或补充。


阅读延展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