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育的未来在哪里?赤峰

/ / 2017-11-02 10:44

老师老了,孩子少了,班额小了,乡村教育的未来在哪里?孩子们将走向什么样的未来?怎样践行教育的实质?带着这样的问题,记者来到了阿鲁科尔沁旗。

“绿色发展是国家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就教育而言,赤峰市开展的乡村学校绿色行动实质上就是生命教育。教育我们的孩子珍惜生命、珍爱生命,对生命意义进行不懈的追求:我从哪里来,来到哪里,到哪里去?我们要培养出尊重生命、热爱生活、积极生产,做一个对社会有意义、有价值的公民。”赤峰市教育局副局长赵兰生说。

“乡村学校绿色行动先在阿鲁科尔沁旗试点,条件成熟再在全市铺开。主要内容:繁殖花草树木、普种瓜果菜蔬、精养家禽家畜、学在绿色课堂、吃在绿色食堂、住在绿色宿舍、推行绿色阅读、建设绿色课程,力争通过几年的行动,让乡村学校和幼儿园充满浓郁的乡土特色、拥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掌握先进的教育手段,成为环境优雅、花树成荫的花园,成为师生向往、幸福成长的乐园,成为家长拥护、亲子共享的家园。”阿鲁科尔沁旗教育局局长张旭鹏这样诠释乡村学校绿色行动。

乡村学校绿色行动以陶行知教育思想为指导,以新教育倡导的教育理念为理论基础,坚持教、学、做合一,坚持德、智、体兼修,坚持劳动、实践、审美结合,创建一批拥有新课堂、新课程、新教师的新学校,培养自治、自学、自强的社会主义新人。

通过“繁殖花草树木、普种瓜果菜蔬、精养家禽家畜”提升学校环境品位,倡导“学在绿色课堂、吃在绿色食堂、住在绿色宿舍、推行绿色阅读、建设绿色课程”转型教育理念。

乡村学校绿色行动就是把乡村学校建成具有浓郁乡村风情的学校,让学校的一切都成为具有乡村特色的教育资源。孩子们在学校的学习与乡村生活是息息相通的,与外部世界是紧密相连的,与孩子自身成长是相辅相成的,孩子们在农村牧区这片广阔天地自由舒展地生长,学好本领,记住乡愁,将来走向社会是有根的。农牧民的孩子在接受国家义务教育的同时,体验和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成为乡村文明的守护者,并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引领乡村文明的建设。

根据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社会即课堂、教学做合一”的理论,学生在校园里不仅仅接受书本教育,更要以农村牧区的生产生活为教育资源,观察、体验、实践,以自然为课本,把世界做书房,让自己从小就得到全方面的发展。

实践结果

自2015年下半年开始,阿鲁科尔沁旗在全旗农村牧区学校实施乡村学校绿色行动。2016年,利用春季绿化的有利时机,按照精心规划的内容,阿鲁科尔沁旗开展了“繁殖花草树木、普种瓜果菜蔬、精养家禽家畜”行动,全旗共投入资金600万元,绿化面积约76万平方米,共繁殖花草树木67种、90多万棵(株),绿化率达35%。

“将大自然引进校园,把大自然当作课程,让绿色走进学生心灵”,阿鲁科尔沁旗教育局督导室主任刘海焱说,这就是行动理念,学校领导率先垂范,教师学生躬身实践,平整土地、清除乱石、挖坑换土、栽苗架树、浇水培土。各学校开展了花木认养活动,学生们精心照顾,细心观察,用心记录。花木菜蔬、家禽动物成了学生的好朋友,成了学生的学习资源,成了学生亲近自然、了解自然、热爱自然的最好媒介。

学生宿舍均配备了卫生间、盥洗室、淋浴间。食堂功能区划分合理,监控全旗联网,土灶台全部淘汰,改为燃气、燃油或电炉灶,做到了既卫生又安全。

按照“健康、营养和均衡”的要求,合理搭配膳食,保证住宿生的身体发育和生长需求,将绿色行动中饲养种植产出的粮菜肉蛋提供给学校食堂。先锋小学校长邓世勇说,这样的方式不仅仅关乎绿色的表象,根本在践行绿色的实质内容。

注重学生终身发展,营造“洁”“齐”“美”“雅”的宿舍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推行“晨读、午诵、暮省”的教育生活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将宿舍变成学生提升自我的重要场所。

结合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阿鲁科尔沁旗教育局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为每个班级都配备了多媒体设备,便于教师和学生随时上网查阅资料。专任教师使用计算机基本达到人手一台,学生用计算机学生与计算机比率达到9:1,在建录播教室44个,教育信息化水平在全市处于领先地位。

教育手段现代化的同时,教师的教学观念也在不断转变。教师对学生学的方式、学的效果、学的状态给予了更多的关注,“把教案变成学案,把教室变成学堂,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的理念正逐渐深入人心。

推行绿色阅读,建设绿色课程,大力倡导“读书、实践、写作”的教育生活方式,开展校长论坛和班主任论坛、校长读书汇报交流会等活动,帮助教师形成理性成熟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阿鲁科尔沁旗教育局副局长韩明珠说,我们引进北京新学校研究院的语文主题学习课程,覆盖了汉授学校从小学到初中的全部年级。引进北京新学校的公民素养课程,为培养社会主义公民创造了条件。兴趣小组、学生社团遍地开花,无论是小型农耕博物馆、乡情乡韵文化展室、英语岛、系列循环绿色工程、留守儿童之家、少年邮局,还是学生发展数据库、民族文化展览室、科尔沁文库,都体现了各学校的独特内涵。在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同时,开发校本课程,编写校本教材。

“以学生为本,以乡土为根”,这样朴素的教育,正是当年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来自生活的教育,依据生活的教育,为改善生活而进行的教育”。

几点启示

一、绿色生态校园建设,首先要做好校园绿化美化,尽可能栽各种花草树木,把学校建在园林中。师生课余时间在校园内徜徉,看不断变幻之四季,赏四时不同之风景,身体融入自然,心灵得到舒展。

建设绿色生态校园还要搞好校园种植养殖。乡村学校校园大、空地多,有条件开辟校园种植区。在此基础上,学校要因地适宜,将适合本地生活的各种动物在学校里进行养殖。

建设绿色生态校园还要为学生提供教育资源。师生熟悉本地花木,了解外地品种,观察生长周期,记录生长过程,研究生长规律,得到科学启示。

校园内的瓜果菜蔬、粮食作物、家禽家畜可以改善住宿生伙食,降低住宿生生活成本。还可以让学生观察、侍弄、饲养这些花木粮菜、家禽家畜、小动物,和它们交朋友,“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在校园内了解当地农作物,了解长辈的农业生产活动,体验劳动的艰辛与快乐,避免孩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随着园林化的不断深入,麻雀、燕子、喜鹊等鸟类会入驻校园;蝴蝶、蜜蜂、蚯蚓等昆虫也会光临校园。校园内的生态系统会不断完善,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

二、绿色食堂建设要让学生吃出安全,吃出健康,吃出文明,吃出文化。

食堂的硬件建设必须达到食药监局的标准,监控屏幕要安装在学生餐厅,让学生看到各操作间的实时工作情况。

在食堂开展光盘行动,潜移默化地开展节约、感恩教育,弘扬同学间的互助互爱精神。食堂的设施要考虑学生的情况(年龄、身高等),体现出人本理念。

在食堂里要培养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和管理能力,饭菜分发、餐具清洗、餐厅保洁等工作尽量安排学生做。创造条件安排学生帮厨,让学生参与饭菜制作,锻炼学生动手能力。

三、绿色宿舍建设要成为学生学会自我管理的重要场所、人际交往的重要场所、热爱生活的重要场所。

养成学生整理内务的习惯,能自己洗涤小件衣物;养成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能定期洗澡;养成学生自我反思的习惯,能睡前读书、记日记、暮省;养成学生珍惜时间的习惯,能合理安排学习、娱乐、休息时间。

没有老师保护与干预下的交往对学生个人成长意义重大。提倡高中低年级学生混合编舍,加强学生与不同年龄学生的互动。

宿舍要摆放鲜花,要饲养金鱼,宿舍要有图书。广播、电视进宿舍,要能播放自制的校园节目。宿舍内及周边要有体育健身设施、音美活动器材。

四、绿色阅读建设最终让阅读成为师生的习惯,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让学校成为开放的图书馆。

学校的图书阅览室要能够满足整班学生上阅览课的需求,其他场所要随时满足学生的阅读需要。各个班级要有图书柜、门厅或廊道,要有图书架,宿舍要有图书角。校园内要有阅览橱窗、LED屏幕、宣传栏,以及点缀在花丛树荫中可供师生室外阅读的桌凳等。班级、宿舍、食堂都要有广播、电视,能随时随地满足师生的阅读需求。

五、“绿色课堂”建设要充满人文关怀,富有现代气息,激发生命活力的课堂。

“绿色课堂”应该是平等的课堂。去掉讲台,小组围坐,师生平等对话。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根本上得以落实。

“绿色课堂”应该是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课堂。立足于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着眼于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优化教学环境和教学过程,拓宽学习渠道,减轻课业负担,实现快乐学习,发掘潜能,促进人的健康发展。

“绿色课堂”应该是自主的课堂。把班级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管理的主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把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广阔的舞台上充分展现自己。“绿色课堂”应该是实践的课堂,教育学生爱学习、会学习、能学习。

“绿色课堂”应该是开放的课堂。课堂不仅仅在教室,可以在校园、在农田、在村庄,让学习贴近自然、贴近社会、贴近生活。

学习手段要先进,思维方式要科学。要建设录播教室,让课堂与外校相连,与外地相连,与世界相连。

六、绿色课程建设要针对学生有用的课程,体现地域特点和学校特色,教学做合一。

将学生起居生活及日常活动列为重要课程,让学生在生活与活动中自然而然地受教育。

绿色课程要把乡村生活课程化。把乡村生活融入课程,传统文化进课程、牧业农事进课程、民间风俗进课程。让学生融入社会、了解乡村,参与乡村建设,把生命之根深深扎入乡村。( 记者 李富)

1.内蒙古社区报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内蒙古社区报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内蒙古社区报",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内蒙古社区报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内蒙古社区报编辑修改或补充。


阅读延展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