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自然对话 走近《生命场—刘商英》阿拉善盟
它生而不死千年,死而不倒千年,倒而不朽千年。人们把它视作是生命的奇迹,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是大自然的无言启示,它就是胡杨。在额济纳旗人迹罕至的沙漠腹地,有一处怪树林,那里胡杨树“陈尸”遍野,但也恰恰成为艺术家刘商英的创作天堂。大型绘画展览《生命场—刘商英》在额济纳旗汉代居延遗址“红城”的展出,让阿拉善厚重的历史与绘画艺术在大漠汇集,形成历史、人文、自然和艺术交织的“生命场”,为人们呈现出一次难得的文化体验。
10月21日下午,由中央美术学院与盟委宣传部共同主办,法国索菲娅艺术基金会倾情支持的大型绘画展览《生命场-刘商英》在额济纳旗汉代关隘遗址“红城”拉开帷幕。
额济纳旗作为连接中原、草原与西域的古丝绸路的边塞重镇,具有重要的历史与文化价值。从2015年至2017年连续三年间,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副主任、副教授、艺术家刘商英前往额济纳旗,在怪树林中进行现场绘画,创作了大批气势磅礴的《胡杨与沙》系列大尺幅现场绘画作品。作为首个使用与现世隔绝开的异域场景作为展览现场的艺术家个展,《生命场》展出大尺幅绘画31幅,而距今已有2000年之久的红城遗址在超过15天的展期内,成为这批作品24小时不间断展出的空间场域,这种在荒漠古城的露天景观中展示作品的方式在国内外绘画史中都是极为罕见的案例。
红城是汉代张掖郡居延都尉府所辖的障塞,远看很像一座正方形的迷宫,来到额济纳的游客很少光顾这里,刘商英就在距离红城不远的怪树林中作画。在怪树林,已经白化干枯的胡杨林枝干就像史前巨兽的骨骸赫然坦露在沙漠中,但在刘商英眼里,那里绝不只有死亡。时间越长,他越发体验到这片场域环境里的丰富性。
很多没有去过现场的人会觉得刘商英这批新作很抽象,只有去过现场的人才感觉到它们的真实存在。他在这里画了三年,熟悉这里每一棵树的具体位置和形态,那些卷曲扭缠、酷厉挣扎的枝干在时光和风沙的冲刷和雕琢下仿佛成为生命舞蹈的定格:胡杨林在光线中的光影变化;树洞中的甲虫、偶尔停留的骆驼和鸟儿;沙丘中的蜥蜴和小虫吉光片羽的瞬间……在很多画面中,我们甚至能看到沙粒碎屑。刘商英于大漠深处进行的现场绘画,足见艺术家怀揣对这片苍茫戈壁的敬畏之心,和赋予这片充满神秘意境的沙漠胡杨以全新的艺术生命。他的大尺幅现场绘画集感性与体验为一体,置自我于放空和纯粹之境,写意挥洒,淋漓尽致。笔下的沙漠胡杨是生命与精神的象征,也是对丝绸之路历史的咏叹。从现场绘画到现场展览,他的作品与红城古堡浑然相融,构成历史、自然、人文交织的“生命场”,可以说开辟了当代艺术“文化还乡”的新路。
“丝绸之路”古已有之,是人类跨越阻隔、交流互鉴的体现,在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流、交往的历史中写下重要篇章。正是在“丝绸之路”的引领和推动下,世界开始了解中国,中国开始影响世界。而今,从古代“丝绸之路”到当代“一带一路”,文化的影响力超越时空,跨越国界。展览《生命场-刘商英》作为2017年度最重要的艺术家个展之一,诞生并展出于“一带一路”沿线中的西部要塞——额济纳旗,并由中法文化艺术界的重要专家学者联手合作。作为一项高水准、高规格的国际艺术文化交流盛事,《生命场-刘商英》将为这条“艺术丝绸之路”的发展与建设给出新的动力与方向,并成为一次真正穿越古今、融通东西的艺术事件。
1.内蒙古社区报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内蒙古社区报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内蒙古社区报",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内蒙古社区报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内蒙古社区报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