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荆斩棘 行稳致远 ——赤峰市转型创新发展综述赤峰
“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抓好农牧业和牧区工作,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搞好教育实践活动”。
“推动转方式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相结合,推动转方式同延长资源型产业链相结合,推动转方式同创新驱动发展相结合,推动转方式同节能减排相结合,推动转方式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相结合”。
如何适应经济新常态,加快我市转型创新发展步伐,实现赤峰跨越崛起,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的重要讲话已经指明了方向。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始终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各项要求部署,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不断扩大总量、提高质量,在发展中解决矛盾和问题,在转型中积蓄新动能、坚定新自信。
赤峰的出路在工业,希望也在工业。近年来,赤峰全面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化,工业经济体现出做大总量和提升层次相统一,调整产业结构和优化产业布局相促进,骨干企业与中小企业发展相协调,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资源型产业和非资源型产业相结合的鲜明特点。
我市有“中国有色金属之乡”的美誉,有色金属产业经过多年耕耘,形成了有色金属日采选13万吨、年冶炼能力79万吨、深加工30万吨的生产能力,年销售收入稳定在千亿元以上,是赤峰工业的顶梁柱。
然而,产业大而不强、产业链条短、产品层次低、企业竞争力弱、抗风险能力不强等问题始终客观存在。有色金属产业的转型成了我市发展转方式的重头戏,也是工业转型的关键所在。
7月24日,市委书记段志强在调研东部工业走廊建设时强调,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凝心聚力,坚定不移地推进赤峰东部工业走廊建设。
目前,以赤峰云铜40万吨高纯阴极铜、赤峰金剑铜业40万吨铜冶炼、赤峰经济开发区自备热电联产为代表的有色金属产业大项目及配套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未来,赤峰将成为全国第三个铜冶炼能力超百万吨的地区。
主导产业鹏程万里,传统产业厚积薄发。近年来,我市通过退城入园、升级改造等措施,全市制药产业形成了化学原料药、化学制剂、蒙中药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规模以上制药企业发展到17户。以医药、纺织为代表的赤峰传统产业正乘势而上,焕发新的青春。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风电、光伏发电快速发展,盛森硅业纳米硅锆系列产品项目与清华大学成功合作并开工建设,赤峰拓佳电子产业园迎来新的6家电子科技企业入驻。2016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增加7.5%。
我市工业经济转型发展的节奏,完全符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提出的“要立足优势、扬长避短,积极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形成优势突出、结构合理、创新驱动、区域协调、城乡一体的发展新格局”重要指示。我市将乘着自治区“七网”同建、“七业”同兴战略的东风,以昂扬的斗志挺起赤峰工业发展的脊梁。
赤峰作为传统的农牧业大市,是全国27个百亿斤产粮大市之一;蔬菜产量500万吨,居自治区盟市第一位;家畜存栏2215万头只以上,连续9年位于自治区各盟市之首;肉类产量46万吨、禽蛋产量33.1万吨,分别居自治区盟市第二位和第一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以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为方向,以增加农民收入和农产品有效供给为核心,加快构建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的现代农业体系,大幅提升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以设施农牧业、节水农牧业等为代表的新模式,是我市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的亮点。全市设施蔬菜生产实现了由一季生产向多季生产、一季增收向四季增收的转变。日光温室大宗蔬菜年亩纯收入达到5至6万元,塑料大棚年收益在万元左右。
全市设施农牧业综合占地面积达131.7万亩,居全区之首,占全区近一半比例,全年设施产品产量达500多万吨,年总产值136亿元,实现全市农牧民人均收入3885元。
农牧业要实现新发展,提档升级势在必行。全市农业产业加快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种植业结构调整实现“一减两增”,畜牧业结构调整实现“两增一减一稳”,农牧业生产方式更加绿色可持续。
在农畜产品加工方面,以中粮、恒都、蒙都为龙头的猪牛羊产业链,以蓝天糖业、众益糖业、佰惠生生物为龙头的甜菜产业链,以伊品生物、凌志集团为龙头的玉米、马铃薯产业链,成为我市农牧业提质增效的有力支撑。
无论是一串串令人振奋的数字,还是企业家得益于服务业深刻破题取得成功的财富故事;无论是新开业商贸项目门前涌动的人潮,还是我市各大物流园区里繁忙的车流,无不彰显着我市服务业发展的蒸蒸日上。
这是一个资本为王的时代,金融业的发展往往决定着一个地区的发展活力。在小新地组团,一个吸引更多优质金融企业落户、金融业态完备、金融服务功能齐全的区域性金融产业聚集区正在崛起。该区域将构建金融政策洼地,让金融机构和产业精准对接,让资本和企业精准匹配,满足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金融需求。
截至今年6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突破1500亿元,增长16.2%,提前完成了年度目标。企业直接融资实现37.4亿元。
在旅游业方面,今年前6个月,全市接待游客850.37万人次,旅游收入137.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9%和21.8%。克什克腾石阵国家5A景区创建、喀旗美林谷景区欧洲小镇等一批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自驾营地、旅游公路、旅客中心、高标准公厕等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全域旅游的大格局正在秀美的赤峰大地逐渐形成。
我市地处蒙冀辽三省区交界,也是自治区距离出海口最近的城市,发展商贸物流产业的优势十分明显。
2016年,内蒙古红山物流园区跻身首批“国家示范物流园区”行列,实现交易额450亿元;金融物流港二期竣工运营,成为国家公路甩挂运输试点;保税物流中心入驻企业达30家,贸易额突破1亿元。全市物流园区实现销售收入487亿元,利税11亿元,入驻企业及商户4945家,带动就业5.7万人。
与服务业提档升级相伴而来的,是企业运营成本的降低,是产业发展的活力,亦是高端人才的纷至沓来。服务业经济发展推进剂的作用愈发明显。
回首五年的砥砺奋进,我们有理由憧憬下一个五年的锦绣前程。我们相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市一定会在转型创新发展的征程中不断披荆斩棘、行稳致远。(记者石铁鑫)
1.内蒙古社区报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内蒙古社区报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内蒙古社区报",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内蒙古社区报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内蒙古社区报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