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右中旗:“一带两转”美了家园富了百姓兴安盟
10月16日下午,科右中旗巴彦呼舒镇西日道卜嘎查文化活动室,激情涌动,歌声飞扬。舞台上,十几名农牧民正在高唱好来宝《颂党恩》;舞台下,一片欢声笑语,人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在喜迎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的日子里,这里的群众用今天的好日子表达着最朴实的情感,作为对党中央、总书记关怀和牵挂的最好回应。
2017年6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太原主持召开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时,科右中旗作为深度贫困地区代表之一发言,旗委书记白云海介绍当地贫困情况和脱贫工作时,总书记十分关切,几次询问详情。这令科右中旗各族干部群众倍受鼓舞、倍感振奋。大家下定决心,一定牢记总书记的教诲和嘱托,精准发力、持续用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十八大以来,科右中旗始终以愚公移山、滴水穿石的精神致力脱贫攻坚,努力做到“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既要切断物质贫困之根,更要挖掉精神贫困之根。创新实施以“一带两转三改”为内容的农牧民素质提升工程,全面培育和激发农牧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推动脱贫攻坚进入快车道。
致贫有原因脱贫有保障
谁也不会想到,西日道卜嘎查这个昔日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在短短几年间摇身一变,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人均年收入从不足3000元增长到2万元。
西日道卜嘎查从一穷二白到安居乐业跨越发展的历程,正是科右中旗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和西日道卜嘎查一样,科右中旗很多地方在强大的扶贫惠民力量中同样实现了华丽蜕变。全旗贫困人口由2013年的67300人减少到现在的14047人,贫困发生率由37%下降到7.8%,农牧民住上了砖瓦房、走上了水泥路、喝上了干净水,正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美好生活大踏步前行。
科右中旗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旗和大兴安岭南麓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全旗总人口26万人,蒙古族人口占86.4%,是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少数民族聚居旗。2013年,全旗有贫困人口67300人,蒙古族贫困人口占97%。
科右中旗王府刺绣扶贫车间目前入驻660人,其中40%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按照订单,工资当日结算,平均每人每日收入在100元左右。自2016年起,科右中旗以苏木镇为单位,在全旗173个嘎查开展王府刺绣培训工作,目前已培训农牧民5000余人,其中包括2600名建档立卡贫困妇女。邱金鹏摄
是什么让这里成为贫困之地?
自然条件恶劣,土地沙化严重,全旗2342万亩土地中沙地面积近1000万亩,农牧业抗风险能力薄弱;
县域经济发展缓慢,基础设施欠账多,交通闭塞,老百姓住的是沙窝子、土房子;
贫困群众文化程度低,部分蒙古族群众不懂汉语,外出务工受限,就业门路狭窄;
……
致贫原因有很多,但最让人头疼的是因病致贫。这里因为传统、高盐、单一的饮食习惯导致疾病多发,因病致贫的占55%以上。
为了加快各族群众脱贫攻坚的步伐,科右中旗始终牢记总书记嘱托,按照“六个精准”“五个一批”“四个切实”的总体部署,用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各族干部群众守望相助、团结奋斗,全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
十八大以来累计投入资金7.5亿元,加强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重点区域绿化等生态项目建设,实施飞播治沙造林项目,开展禁牧、禁垦、禁伐工作,沙地面积缩小400万亩,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提高到38%,脆弱生态得到有效改善。
加快乡级公路和通村水泥路建设项目,建设乡村公路1180公里,解决了生态脆弱地区人流、物流“出不去、进不来”的难题。
对于“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生态恶劣地方,整合易地扶贫搬迁、危房改造、游牧民定居等项目资金4.4亿元,为3.5万户农牧户新建、维修了住房,今年将全部消灭土房,实现住房条件改善和生态自然修复的双赢。
整合所有涉农项目资金,集中打造羊、马、獭兔、杂粮产业,以及欧李种植、民族服饰、王府刺绣、文化旅游等优势特色产业,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协会+贫困户”等带动方式,使贫困户与龙头企业利益联结机制更加紧密。推行“菜单式”“托管代养”“入股分红”等多种模式,扶持贫困户人均增收1000元—3000元。
更加注重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不断改进扶贫方式。对2115名贫困家庭学生从学前教育到高中教育包括特殊教育实施全程免费教育;对贫困家庭大学生每人每年给予1万元补助,对未考入高中或大学的贫困家庭孩子,免费到兴安职业技术学院学习。
对因病因残致贫人口的医疗保险个人缴费部分全额补贴,报销最高额提高到45万元,同时纳入商业补充保险,政府和保险公司进行兜底救助。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对未能覆盖的老年人、残疾人等低收入特殊群体采取生活救助等保障措施进行兜底。
要脱穷帽子先找富路子
“贫困群众不仅是脱贫的对象,更是致富的主体,摒弃等、靠、要思想,激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至关重要。如果只强调外部帮扶,不注意提高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一旦外部帮扶力度减弱,已经脱贫的群众很可能再度返贫。”科右中旗干部群众对脱贫攻坚工作有着清醒的认知。
要想摘掉“穷帽子”,必须发挥贫困群众主体作用,切实增强百姓的内生动力。2016年8月开始,科右中旗创新推动以“一带两转三改”为主要内容的农牧民素质提升工程,即党支部带动农牧民,转变思想观念、转变生产方式,进而改变居住环境、改变陈规陋习、改变饮食习惯。主旨是坚持扶贫同扶智、扶志相结合,建立奖勤罚懒正向激励机制,破除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达到物质富有与精神富足的重要途径。目前,科右中旗12个苏木镇已经建立了30个农牧民素质提升工程示范嘎查。
“一带两转三改”的实施,就是让贫困群众从“等着扶”变成“我要富”,切实做到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与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旗委、政府下发“一带两转三改”一览表,明确带动人和带动对象,对双方进行考核;引导贫困群众形成劳动光荣、勤劳致富的观念,开展技术学习能手、冬季劳动能手、庭院经济能手、舍饲养殖能手、勤劳致富能手的“五能手”培训;专家组成的宣讲团深入到农村牧区,开展思想品德、法律法规、政策形势、乡风文明、饮食习惯等讲解;带动农牧民清垃圾、清路障、清庭院,树立“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观念;积极引导农牧民自觉摒弃陈规陋习,健全完善“一约四会”制度,党员带头做到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
漫步今日的西日道卜嘎查,家家户户窗明几净,院子里都种着果树和蔬菜。嘎查党支部书记刘海林告诉我们:“今年嘎查党支部对264户村民实行网格化管理,农牧民党员和能人大户各自分区分片负责带动10户左右,转变思想观念、转变生产方式,改变居住环境、改变陈规陋习、改变饮食习惯。过几天,嘎查400平方米的餐厅也要动工了,建成以后牧民们可以在这里操办红白喜事,因人定量的餐食标准将有效引导大家摒弃铺张浪费的坏习惯。”
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一带两转三改”的思路让贫困百姓有了脱贫的希望和发展的方向。
服饰、座垫、靴子、工艺品挂件……一件件色彩艳丽、做工精湛的蒙古族刺绣作品令人爱不释手。在科右中旗的图什业图王府刺绣产业扶贫车间,每天都有600多名贫困农牧民在这里刺绣,从花鸟到人物,她们的作品被用到蒙古袍、枕头、桌旗等产品上销往全国各地。
民族服饰、文化旅游一直都是科右中旗的优势特色产业。2016年12月,科右中旗成立图什业图王府刺绣产业扶贫车间,建立刺绣基地,采取“企业、协会、基地+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利用图什业图王府知名度,打造以蒙古族刺绣为主的王府刺绣扶贫产业。
自2016年起,科右中旗以苏木镇为单位,在全旗173个嘎查开展王府刺绣培训工作。目前,已培训农牧民5000余人,其中包括2600名建档立卡贫困妇女,遍布全旗12个苏木镇,带动了20000多名妇女参与到刺绣产业中来,形成了12个产业村。
“我一天能绣3幅作品,今天我带来了20多幅,这些作品合格后被订单单位收购,一个星期坐在家里我就能挣1000多块钱呢!”巴彦呼舒镇哈斯其木格满怀感恩地说。有技术培训,有销售订单保障,每月能有几千元的收入,哈斯其木格对于未来的生活充满信心。(记者邱金鹏驻站记者孙丽娜)
1.内蒙古社区报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内蒙古社区报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内蒙古社区报",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内蒙古社区报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内蒙古社区报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