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盟着力打造高品质独具特色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阿拉善盟
旅游让城市更美好城市让旅游更精彩
金秋十月,天蓝气爽,巴彦浩特城郊贺兰草原吸引了众多游客。图为游客乘坐免费观光游览车畅游草原。 张彧摄
国庆长假,来自四面八方的国际国内游客在腾格里沙漠感受英雄会激情澎湃的同时,巴彦浩特这座塞外小城也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这座沙漠边城的蜕变,尤其是近5年来城市面貌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游客们备感舒心和愉悦。巍峨的贺兰山脚下,城在森林中,行在绿荫下,人在花园中,乐在芳草间。绿意盎然、空气清新、整洁舒适、风情浓郁的巴彦浩特城市印象,普遍获得了游客的肯定与称赞。
10月7日邻近黄金周结束,记者在贺兰草原看到,利用阿拉善盟贺兰山哈拉坞沟得天独厚的地势地貌优势和天然灌草植物资源优势打造的城郊草原吸引了众多游客游览拍照。一辆辆挂着外地牌照的私家车涌向各个景观点,让安静的草原热闹了起来。
“微风吹过,一片片绿草和鲜花迎风摆动,令‘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现牛羊’的草原景象在巴彦浩特重现。”来自吉林的游客赵启宏和家人不禁赞叹:“真是赏心悦目,旅途的劳顿仿佛一下子就被这满眼的绿色消除了。”从北京来的游客张学先来到丁香生态公园则感慨:“我每年都来巴彦浩特,这里几乎每次都给我不一样的惊喜,今年,这个城市更美了。”对现在巴彦浩特的变化,张学先说:“如今的巴彦浩特不仅绿化越来越好,城市公共设施的完善也让我印象深刻,相比大城市的繁华,这里舒适的生活更令我向往。”
“记得2012年的时候,外地同学国庆假期来巴彦浩特,带他游览了一圈后,总觉得巴彦浩特城里能玩的地方太少了。”巴彦浩特居民孙伟苑说。如今5年过去了,今年7月孙伟苑再次带同学来到巴彦浩特,他们的感受与以往相比大为改变,宾馆、商场、餐厅、酒吧、书店、运动场、健身房、私人博物馆、民族工艺品店等丰富的市场消费资源配置,便利的城市道路和公共服务设施,定远营古城、丁香生态公园、敖包生态公园等极具特色的城中景点,让孙伟苑和他的同学可看可玩的地方一下子变得丰富多彩。爱好摄影的孙伟苑不停拿起相机将巴彦浩特的美景记录下来。“我拍摄的巴彦浩特美景图,获得了许多微友的点赞,原来我羡慕大城市的繁华,现在巴彦浩特蓝天白云、整洁舒适的居住环境更加吸引他们。”孙伟苑笑着说。
为将阿拉善打造成为高品质独具特色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近几年我盟先后改造、建设了巴彦浩特丝路文化广场、体育场、大漠奇石文化产业园、乌日斯敖包、贺兰草原、丁香生态公园、敖包生态公园、越野e族英雄会场、营盘山景观公园、定远营古城等城市基础设施和文化旅游、生态环境保护项目,这些坚持以人为本、坚守生态理念的基础建设项目为助力打造阿拉善国际旅游目的地发挥了积极作用,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让阿拉善的旅游体验更加丰富精彩。
“在巴彦浩特生活了将近十年,它的每一处变化,每一次换颜,都能让我更爱这座城市。特别是近两年,城市道路建设、生态改善、楼房改造等,让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舒适宜居。”2007年从阿左旗哈什哈苏木搬迁至巴彦浩特的农牧民斯琴扣说。
近两年,巴彦浩特城区实施断头路、主干道和交通节点畅通改造工程,全面提升主次干道和微循环道路通行能力,为游客提供“快进、慢出”的畅游环境。同时,对路灯、公交站台、公共厕所等进行升级改造,使之与文化旅游元素相匹配。记者从相关部门了解到,阿拉善城市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目标,结合阿拉善的地域特色、自然条件及资源承载力,提出了“两带一轴、核心带动、组群发展、区域联动、城乡统筹”的总体空间布局战略形态,重点对城镇空间布局、产业支撑、公共服务设施、文化特色、生态保护等进行科学规划。目前,盟府巴彦浩特业已形成“一城两轴、一带一环”的空间结构,重视地上地下相结合,统筹考虑城市功能,合理设置城市配套设施,以文化元素植入作为城市风貌塑造突破口,提升城市形象、塑造城市风貌,为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今年全盟重点城市建设项目共有17项,项目总投资64.1亿元,2017年计划完成投资52.25亿元(包含保障性住房1项,投资29亿元),目前已开工15项,有力地支撑了城市提质扩容。
适宜人们工作、生活、居住和旅游的城市风貌,漂亮的景观节点、优美独特的自然风景、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让越来越多的游客感受到了巴彦浩特不一样的魅力。“再次来到巴彦浩特,让人感觉这座小城风韵更加独特,有着天地高远、风清云淡的诗意,感受着它散发出的生机活力,会让人感叹这是一座真诚厚德的小城,是一座写满故事的小城。”外地游客郭雅芳在游览完巴彦浩特后留下如此赞叹。(记者杨慧史夏濛)
1.内蒙古社区报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内蒙古社区报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内蒙古社区报",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内蒙古社区报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内蒙古社区报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