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腾的气派……赤峰

赤峰日报 / / 2017-09-30 15:37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5年来,红山区上下同心,始终保持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创新精神,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全面贯彻“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自...

美丽乡村。

  

西屯街道社会组织“小伙伴”足球训练营正在开展活动。

常态化的武装巡逻,确保人口密集场所安全。

远联炼钢厂连铸车间。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5年来,红山区上下同心,始终保持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创新精神,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全面贯彻“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自觉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站位高远、谋划全局,扛责任、勇担当,不断以新理念引领新发展,全力描绘富民强区的宏伟蓝图。这5年,是红山区综合实力迅速增强的5年,是人居环境显著变化的5年,是人民生活大幅改善的5年,更是对外形象明显提升的5年。红山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打造美丽宜居宜业红山,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幸福并快乐着。

这5年,党建工作强保障

经济谋发展,党建做保障。红山区委充分发挥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不断开拓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围绕农村党建,狠抓升级增效。红山区健全了以村党组织为核心,村委会、监委会为基础,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组织、其他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组织架构。专项推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目前,全区27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100万元以上的有11个、10万元至100万元的有6个,全部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实现了“破零递增”。据统计,全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总面积2.2万平方米,平均815平方米。

围绕城市基层党建,狠抓提质升档。红山区建立城市基层党建三级联动体系,推动党建项目化建设。建立了以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和楼栋党小组为“四纵”,以片区型、楼院型、单位型、功能型党支部为“四横”的“四纵四横”网格化党组织建设格局,组织201个驻区单位12200多名党员共同参与社区建设,实现共驻共建。

围绕机关党建,狠抓提升战斗力。开展“点亮支部·激发活力”活动。在红山党建网上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对“三会一课”、党的活动开展等26项党建工作分季度进行展示,营造了“比学赶超”的机关党建工作氛围。建立“工作在单位、生活在社区、奉献双岗位”在职党员管理新机制,组织在职党员到定点包联社区认岗奉献、志愿服务,并实行报到、登记、服务和反馈“四台账管理”。目前,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4100人次,参与志愿服务9500次,办实事420余件。

这5年,共享平安与和谐

红山区委坚持把推进依法治区作为政治担当,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区委书记刘万虎同志亲自挂帅,成立推进依法治区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四次召开推进会议,同时设立了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普法工作、法制队伍建设、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等5个专项组,由区委政法委统筹推进依法治区具体工作落实。区委以知责明责履责尽责为导向,围绕依法治区主要任务,创新了“三三三”工作举措。

红山区把完善法治体系、提升治理能力作为工作总目标,努力建设完善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坚持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促进法治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先后荣获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区等荣誉称号。

为确保严格公正司法,有效破解执行难题,红山区委出台了《关于加强执行联动工作的意见》,构建了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支持、部门配合、社会各界参与的执行工作新格局。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重拳打击“老赖”,令失信人“一处失信、处处受限”,公开曝光老赖3284名,公布失信企业201家,执结失信案件2614件,令“老赖”在重拳出击下无处遁形。建立了大排查大化解大调解工作体系,在各镇街、各村居均建立了法务室、调解室,建立了102个调委会,组建了400余名人民调解员队伍,调解各类社会矛盾纠纷5000余起。

这5年,工业经济上台阶

工业经济提质增效。5年来,红山区坚持工业强区,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全部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580多亿元,较上个5年增长36.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59家增加到68家,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2074亿元,较上一个5年增长51.1%。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41亿元,较上一个5年增长81.2%。

产业平台提升档次。红山工业园区市政基础设施PPP项目全面启动,承载能力显著增强。红山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国家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建成投用,中央商务区启动实施,基本形成“一区四园”发展格局,入驻企业由93家增至141家,安置就业3万人,荣获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园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称号。

红山绿色农产品产业园区建成区面积由2平方公里增至4平方公里,实现“六通一平”,入驻企业由36家增至55家,安置就业3000人。蒙东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园区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应用区1平方公里、数据中心区1平方公里、配套服务区3平方公里。现建成区面积0.5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应用区建成面积0.2平方公里,双40G主干传输光纤已经接入,双回路电源即将接通,京东、华为、中兴、易华录、阿里巴巴、奇虎360和南京朗坤等86家企业入驻,荣获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国家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基地、国家级众创空间和自治区云计算服务产业改革创新试点基地、自治区级物联网创新孵化器等多项荣誉称号。

对外开放逐步扩大。5年来,红山区累计吸引区外资金404亿元,年均增长15%,上海创诺、深圳拓佳、泰领医疗、中科国际、南京朗坤等国内行业领军企业签约入驻,拓佳电子产业园、泰领海创生物科技园、智慧城市、现代快递产业园、国际陆港等一批新兴业态项目相继启动实施,为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升级注入了新的活力,为站在更高起点、迈向更高目标、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这5年,关注民生增福祉

5年来,红山区坚持以人为本,发展成果普惠于民。城乡低保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红山区进一步完善了城乡低保制度,低保工作基本实现了操作程序制度化、管理手段规范化、资金发放社会化、优惠政策配套化。2013年以来,全区共发放城镇低保金1.8亿元,保障标准从2013年的460元/月提高到2017年的585元/月。共发放农村低保金0.7亿元,保障标准从2013年的3390元/年提高到2017年的4200元/年。

三无、五保供养工作得到长足发展。红山区认真落实三无、五保供养政策,努力提高供养水平。五保集中供养标准从2013年每人每年4495元提高到2017年的每人每年8000元。分散供养标准从2013年每人每年2755元提高到2017年的每人每年5460元。三无分散供养补助资金由2013年的500元/月提高到2017年的761元/月,集中供养补助资金由2013年700元/月提高到2017年的952元/月。

社区治理和服务方面,围绕成功申报第三批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以“党建引领、三社联动、信息化支撑”为主题,推动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红山区社区建设取得了突破性发展。通过政府购买、机关单位搬迁、开发商返还等方式,新增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面积16053平方米,使社区服务用房总面积达到3.6万平方米。目前,全区52个城市社区办公和活动用房面积全部达到300平方米以上,其中10个社区达到500-1000平方米;18个社区达到1000平方米以上。搭建社会组织三级孵化平台,开展“金点子”提案大赛,挖掘和培养社工人才,积极推动智慧社区建设,顺利完成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中期评估。大力推进农村社区化建设,建立健全覆盖全民的农村社区服务体系,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这5年,美丽乡村更美丽

红山区美丽乡村建设特别规划实施了村容整治、公共服务改善、乡村文明提升等五项工程,累计投资11.19亿元,完成了全部27个行政村135个自然村分类建设任务。

在村容整治方面,把村庄环境综合整治作为建设美丽乡村的基础性工作,开展清理生产生活垃圾、清理残垣断壁、建公厕及活动场所等“四清四建六化”行动。建立村庄环境卫生由村级组织保洁收储、镇街中转、区城管局处理的长效保洁机制,打造绿化、美化、亮化、硬化、净化、序化的新农村。

打造一条赤新线和306国道沿线百里观光画廊,建设叠翠台、杏花台、秋实谷等景观节点,做到移步换景、看景辨村,彰显一村一品、一村一景,给人以“十里不同景,人在画中游”的视觉冲击。

以田园综合体建设为依托,坚持生产、生活、生态同步,一、二、三产业融合,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全力发展文化游、生态游、休闲游、乡村游、工业游、购物游、健身游,一项项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正为“全家去赤峰、愉快又轻松”的主题填写生动的注脚。

桥北新城

  

保税物流中心

铁南新貌

  

智慧城市指挥中心 

红山森林公园

铁南棚改——

2014年3月27日,李克强总理视察铁南棚户区作出了“让棚户区居民三年搬入新居”的为民承诺,按照总理的重要指示,红山区把铁南棚改工程作为头号民生工程和重大政治任务,提出了“一年大变样、三年全完成”的工作目标,估算总投资88亿元,全力推进各项工作。

截至目前,回迁小区一至六期已全部交付使用,7300户居民全部回迁安置完毕。据了解,铁南棚改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同步跟进。为确保回迁居民能够享受到更高水平的公共服务,坚持回迁房建设与公共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新建市政道路29公里,新增绿化面积48万平方米,新建学校3所、幼儿园2所、文体中心1处、社区卫生中心2处以及公厕、垃圾转运站、停车场等公共服务设施。作为贯穿铁南棚户区的城市主干道——7.8公里的铁南大街已竣工通车;连接铁南棚户区和老城区的宁澜南路下穿隧道实现通车;列入自治区PPP重点示范项目的城南立交桥和15条道路的一、二期支线路网通车5公里,年内全线贯通;学校、幼儿园和文化活动中心已全部开工建设,年内建成学校、幼儿园,文体活动中心完成主体建设;5万平方米西片区绿化正在积极推进。

另外,红山区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和政府购买服务的融资模式,顺利推进荣济堂、东南关、古玩城等零散棚户区改造,全面启动西城、西南地等集中连片棚户区改造,五年累计改造棚户区1.1万户。

城市建设与管理——

城市建设展新貌。5年来,红山区新建新华桥、西站大桥、友谊大桥和火花路大桥,改造昭乌达桥和城南立交桥,重建西大桥和红星路站前桥,拓宽改造306国道,完成解放街西通,启动实施红元大道建设、大板路南通和中环快速化改造工程,累计改造小街小巷101条,维修破损路面137万平方米,市政道路由164公里增至215公里,公路里程由914公里增至1030公里;大力推进市政管网建设,市政管网由225公里增至278公里,城市生命线得到保障。实施重点区域绿化和创园绿化工程,新增改造绿化面积3.7万亩,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1.08%,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1%。

城乡管理多创新。红山区加强城乡综合管理,实施执法重心下移的城乡综合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了以“六个零容忍、十个严管理”为重点的督查考核机制,并在此基础上,配套出台《城乡综合管理考评标准》《城乡综合管理考评工作实施细则》《红山区城管队员考核评价指导办法》等8项考评制度和实施方案,横向扩大了督考范围,纵向精细了督考内容。该区先后开展了重点区域专项整治行动、露天烧烤专项整治行动、示范街路打造行动、马路市场专项整治行动、废品回收站整治五大行动,对万达广场、万悦广场、维多利广场、站前广场等重点区域,实施全天候执法、全方位整治;对解放街、钢铁街、长青街、哈达街、三道街和昭乌达路、火花路、清河路,实施规范管理标准化、综合执法常态化、环境秩序一体化管理,对马路市场进行分类、摸排、整顿,各类马路市场由74个整合至49个,压缩城区废品回收站生存空间,取缔中心城区无证废品回收站9家,查处整治乱堆垃圾、占道经营等废品回收站25家。通过特许经营,以存量换增量的方式,采用PPP模式建设平面智能停车位2万个、立体停车泊位1万个,分两期5年内完成,年内完成5000个。新考评制度执行以来,对比过去,红山区城乡综合管理各项工作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月均拆除新增和既有违法建筑3万平方米,是过去的4倍;月均清运垃圾1.5万吨,是过去的3倍;月均整治游商散贩上万起,是过去的4倍;月均治理店外经营3万家,是过去的3倍。

现代物流——

5年来,红山区以物流园区为载体,以中昊、恩志、久通等骨干物流企业为龙头,以金融物流港、赤峰快递园、铁发现代物流基地等项目为支撑的现代物流体系初步形成,物流园区建成区面积从6平方公里增至10平方公里,入驻企业和工商户2700余家,安置就业3.3万人,交易额年均增长18.6%,达到470亿元,成为全国首批示范物流园区。

经过多年的发展,红山物流园区形成了物流仓储、专业市场、信息产业、综合保税等业态布局。物流仓储区,引进和培育物流企业300余家,建成仓储面积达450万平方米,开通国内货运专线300余条,年货物吞吐量突破1000万吨。专业市场区,已成为蒙东地区汽车、建材、粮油、医药、日用品等商品集散地,是保障园区经济总量平稳增长的重要支柱。信息产业区,是自治区云计算产业发展规划中批准的自治区东部地区唯一一家数据灾备中心、软件研发应用与示范中心,占地面积260亩,已完成投资16亿元,建成研发楼、孵化楼、写字楼、人才公寓、大数据中心以及智慧城市运营指挥中心等各类基础设施16万平方米。五年来,先后获得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国家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基地、国家级众创空间和自治区云计算服务业改革创新试点基地、自治区级物联网创新孵化器等多项荣誉称号。

2015年1月,赤峰保税物流中心封关运营,拓展了保税商品展示交易、跨境班列、跨境电商、国际快件分拣和平行车进口等功能,入驻企业30家。中欧(赤满欧)跨国集装箱班列常态化开行,累计开行28列,承运2146个标准集装箱货物2.9万吨、货值2亿元,完成退税1897万元,获国家海关总署批准开展跨境电商网购保税进口业务、满洲里海关批准设立赤峰国际快件监管中心。据统计,赤峰保税物流中心年贸易额达到1.5亿元。

智慧红山——

2016年以来,红山区政府坚持以应用需求为导向,以载体建设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基础,以资源整合共享为主线,以重点项目为抓手,按照“两网、两中心、N个重点应用”的总体框架,全力推动“智慧红山”建设。

汇聚数据资源,打破部门壁垒。红山区整合了全区49个委办局及单位的数据资源。启动了行业大数据平台建设,现已建成全球最大的蒙古文资源数据库。

大数据提升管理服务。互联网+党建、法律监督等系统应用,督查考核、重大项目管理等系统应用,行政审批平台、智慧社区、智慧停车、智慧养老、“我的红山”APP等系统应用,大大提高了大数据的管理服务水平。

大数据促进产业转型。启动了智慧园区、智慧物流、智慧农牧业、智慧工厂、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建设,以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助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引导和扶持源网、微范网、名购网、赤峰跨境淘、搜田商城等本地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创新发展,形成了农村电商、跨境电商、社区电商、大宗农产品电商、草原特产电商等8大类电商平台,为全市2000多家传统企业提供各类电子商务服务,预计2017年实现电子商务线上交易额超过16亿元。

1.内蒙古社区报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内蒙古社区报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内蒙古社区报",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内蒙古社区报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内蒙古社区报编辑修改或补充。


阅读延展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