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蒙俄经济走廊上的亮丽明珠 ——“守望相助 绘就锡林郭勒新画卷”主题系列报道之二锡林郭勒盟
二连浩特公路口岸实施关检“一机一屏一台”的联合查验模式,优化了通关流程,提高了通关效率。记者托日贝克摄
走进二连浩特市义乌商城,各式小商品琳琅满目,顾客拎着大包小包穿梭在店铺和走廊间,他们中间的大多数都是从蒙古国过来采购的。
“赛努,优阿布努?”在一间丝绸店铺门前,来自浙江温州的老板章方伟用流利的蒙古语热情招呼着往来的顾客。
在二连浩特市义乌商城,几乎每家店主都会说蒙古语。从“手语市场”到“口语市场”,这些被称为新二连人的各地客商,不仅用他们的勤劳智慧实现了自己的边贸淘金梦,也见证着这座口岸城市的对外贸易变迁。
二连浩特市是蒙古国走向出海口的必经口岸,面对蒙古国及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地区,背靠环渤海经济圈和呼包银榆经济带,具有广阔的开放空间和内联腹地。
近年来,二连浩特市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与蒙古国高层会晤时提出的矿产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金融合作“三位一体、统筹推进”的经贸合作思路,充分利用独特的地缘优势,打造境外资源进口的主通道、国内产品出口的主通道、中蒙矿业合作开发的主通道,为全国全区扩大向北开放搭平台、当向导、搞服务,切实发挥了中蒙经贸合作的主通道作用。
2014年6月5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二连浩特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获批后,二连浩特市明确了建设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及工作推进路径。在规划引领试验区开发建设方面,委托中国通用咨询公司编制试验区建设总体规划,在国家、自治区、市级层面通过邀请专家指导、征求意见建议等方式进行充分论证;通过加快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取消最低注册资本限制,改实缴登记为认缴登记,改年检为年报,放宽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条件限制,在全盟率先启动实施“三证合一、一证一号”管理制度;以先导性工程带动试验区开发开放,把跨境经济合作区、边民互市贸易区作为试验区建设的先导性工程强力推进,为率先发展、创新发展提供有效载体;此外,以推动政策落实、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核心区道路、给排水、供热、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开工建设综合管廊、标准厂房等项目,吸引国内外企业入驻,增强试验区开发开放吸引力,有力、有序、有效推进试验区建设的各项重点工作。
二连浩特市义乌商城门前的停车场上,几乎停满了一辆辆挂着蒙古国牌照的嘎斯69车。司机们一边帮着刚上车的乘客打包货物,一边询问着从商场出来的人们是否需要乘车。蒙古国司机森德已经揽满了乘客,准备到公路口岸排队过关回国。“情况好的时候,一天能跑两个来回。”
在二连浩特边防检查站公路口岸出入境大厅,工作人员时关锋正在为通关做着准备。他说:“每天从这里出入境的人员数量超过9000人,我们尽力为通关人员提供及时快捷的服务。”
二连浩特市把口岸作为开发开放的最大资源来经营,紧紧抓住被自治区口岸办列为全区大通关改革试点口岸的历史机遇,从实际出发,积极深化通关查验体制改革,进一步降低企业通关成本,提升通关效率,实现了口岸人员货物快进快出。
“我们率先在公路、铁路口岸旅检查验现场实施关检‘一机一屏一台’的联合查验模式,切实优化了通关流程,减少了查验环节,提高了通关效率。推出‘场地共用、设备共享、联合查验、分别处置’关检合作车辆查验模式,使车辆通关时间缩短了40%。”时关锋介绍。
此外,二连浩特市通过加强与蒙古国扎门乌德口岸的通关合作,联合开展中蒙海关载货清单业务,互认查验结果,互为双方进出境运输工具和所载货物提供通关便利;建立口岸协调联络和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完善定期会谈会晤机制,及时解决双方通关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促进双向提速。
正在办理出境手续的蒙古国乌兰巴托市民巴图道尔吉说:“这是我第二次到二连浩特,变化太大了!城市高了,城市绿了,城市亮了,从这里到中国各地非常方便。”
巴图道尔吉的赞美溢于言表。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人居环境不断优化,在古商道旁,是奔驰的列车,繁忙的空港,今天的二连浩特市已成为欧亚大通道上最有现代气息的口岸城市。(记者刘宝华)
1.内蒙古社区报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内蒙古社区报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内蒙古社区报",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内蒙古社区报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内蒙古社区报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