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代欢腾红绸舞通辽

通辽日报 / / 2017-08-17 21:46

历史悠久的库伦旗。

表演结束库伦的孩子们欢呼雀跃。

热情的安代舞起来。

红绸舞动。

库伦的孩子们正在表演。

欢腾的安代,舞动的红绸,跃动的是库伦旗18万儿女最美好的祝福。欢腾的安代,腾飞的库伦,盛放的是库伦文化名旗最亮丽的风采。

8月8日,在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祝大会上,库伦旗千人安代舞惊艳亮相。1000名来自中国安代艺术之乡库伦旗的蒙古族孩子们,手持红绸,以热情、欢快的安代舞庆祝自治区70华诞!“能够参加这次演出,真的特别幸运,也特别激动。虽然我们训练吃了很多苦,流了很多汗水,但是能够亮相演出现场,跳我们民族的舞蹈,这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这也会成为我青春里最自豪的一次记忆!”该旗第一中学高二五班学生阿如汗与她的小伙伴们被晒得黝黑的脸上,洋溢着最纯真的笑容,他们的舞姿让这个夏季更加绚烂。该旗宣传部副部长肖助告诉记者:“庆祝自治区成立70周年是全区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大事,作为70年庆典千人安代舞表演队的领队,我备感荣幸。一个多月的艰苦排练,同学们没有一句怨言,正是这种肯吃苦、能奉献的精神,才让我们在70周年庆典舞台上绽放光彩。他们是库伦文化的传承者,是库伦行走的文化符号,更是库伦的骄傲。”

“千人安代舞跳起来了,古老的安代来自生活,源于苦难。不老的安代,怀抱着渴望,舞动风采。热情的安代,脚踏着大地,歌声飞到云天外。激情的安代,从今天跳到明天,从远古跳向未来。”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典活动的现场,千人安代令现场观众欢呼和沸腾。这是安代之乡的祝福,这是安代之乡的荣耀。据了解,整个夏季,该旗全体演职人员不畏艰苦、不惧压力,牢记使命、牢记嘱托、牢记期盼,以高度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以最优美的舞姿、最精湛的技艺、最良好的面貌,向全区、全国人民展示了文化名旗的卓越风采和安代文化的独特魅力,表达了库伦人民热烈庆祝自治区成立70周年的赤子情怀,展现了库伦儿女爱生活、爱家乡、爱祖国的真挚情感,为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祝大会增添了库伦最亮色彩,奏响了库伦最强声音,绘制了库伦最美画卷。

库伦旗不断传承发展安代文化,把安代名片送到世界上每一块热爱民族文化的土地上,这只是该旗全力发展文化事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库伦旗在抓好经济发展、生态建设的同时,围绕“文化名旗”发展思路,把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繁荣城乡文化作为一项民生工程和提高全旗人民幸福指数的重要工作来抓,依托当地厚重的民族历史文化,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充分运用先进文化在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孕育时代风尚等方面的独特作用,推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为根本的文化软实力建设,实现历史文化与旅游文化高度融合、宗教文化与旅游文化深度结合、旅游资源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文化资源与保护传承协同发展,逐步把库伦打造成绿色宝地、文化高地、旅游目的地,向世人展示佛教圣地、历史名地、风水宝地的魅力,让文化软实力成为全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硬支撑。该旗先后荣获“中国安代艺术之乡”“中国荞麦文化之乡”“中国蒙医药文化之乡”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5张“国字号”文化名片。

文化惠民群众乐享。如今的库伦,文化发展不只是一组组生硬数据,更是实实在在的百姓文化福祉。该旗始终把文化重心倾向基层,不断加快文化设施建设步伐,积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工程。走进扣河子镇五星村,白墙红瓦的砖房,与干净整洁的通村水泥路相互映衬,在阳光的照耀下格外醒目。漂亮的村庄、整齐的路灯、美丽的广场、幸福的笑容,无不昭示着村里的喜人变化。在宽敞明亮的村民文化活动中心,几位老人正在打牌、下象棋,兵乓球室、阅览室等设施齐全,干净整洁,村民在这里或打球或看书,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在文化活动中心的一间排练室内,几名村民正在排练文艺节目。“以前没有活动场地,大家都是呆在家里打麻将、玩扑克,为此还经常起纠纷,现在有了这文化活动中心,大家茶余饭后都出来散散步、跳跳广场舞、扭扭秧歌、看看书,既解除了一天劳动的乏累,又锻炼了身体愉悦了精神!”65岁的村民牟桂圆话里透着幸福和感恩。围绕让百姓的日子越过越有滋味儿、让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越来越均衡这个目标,库伦旗在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持续发力。旗委、旗政府多次召开党政联席会专题研究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相关事宜,累计投资1.42亿元,启动实施三大寺保护修缮工程,投资3000万元实施安代博物馆改陈工程,投入180万元实施少年宫维修改造工程,投入165万元为乌兰牧骑改善办公演出条件,投入382万元维修升级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并向居民免费开放。与此同时,草原书屋、远程教育站点全部覆盖,新建的4座地面数字电视发射基站,让3万户、10.5万农牧民群众收看到了清晰稳定的地方电视台节目。另外,该旗又投入1.8亿元,在全旗187个行政嘎查村、9个社区全部建成了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功能于一体的基层综合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设备齐全、服务规范、保障有力的服务中心成为全旗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基层党组织凝聚服务群众的有效载体。在此基础上,该旗还启动实施了基层文化建设“12345”工程,目前,全旗已有文化大院196个。今年,该旗还以“守望相助·亮丽北疆”为主题,广泛、深入、持续地开展庆祝自治区成立70周年群众性文体活动,并突出抓好专题文艺展演、图片成就展、民歌比赛、知识竞赛、书画作品展、全民健身等形式多样、富有特色的群众性庆祝活动,共精心组织相关活动140余场,在全旗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全领域的群众性文体活动格局,让广大群众在活动中不断提高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自豪感和使命感,为打造绿色库伦、文化名旗提供强大的文化滋养。

民族文化生机勃勃。库伦以传承民族文化、发展特色文化、突出精品文化、彰显惠民文化为指导思想,努力做好文物保护、民族文化挖掘整理、文化精品创作等工作,使全旗的文化发展活力四射,呈现出勃勃生机。“你看我们这些队员跳得比以前更带劲儿了,动作规范了,表情也丰富了,这可要感谢旗文化馆的老师们呢!“该旗白音花镇坤地嘎查文艺队一位队员兴奋地告诉记者。该旗文化馆按照安代文化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军营、进社区、进农村“六进”活动的安排,下乡驻村为嘎查村文艺队指导,手把手地教老乡们唱跳安代。

近年来,库伦旗传承普及安代文化,努力营造人人跳安代、城乡全覆盖的氛围,与此同时,该旗还通过建立非遗项目传承基地、传承学校与展示馆、命名非遗项目传承人、举办培训班等活动,积极开展国家级非遗项目布鲁、自治区级非遗项目库伦民歌、版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工作。截至目前,全旗被命名的国家级、自治区级、市级、旗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已达200余人,以安代博物馆、布鲁展示馆等为重点的非物质文化传承基地已达30多处。该旗还为每个嘎查村、社区配备一名文化宣传员,又定期把从民间选拔出的艺人、文化能人集中到旗文化馆,由专业的教师进行统一培训。他们像文化的种子在库伦大地生根发芽、散叶开花,一支支素质高、业务强、扎根基层的文艺队伍就此茁壮成长。目前,该旗已组建草根艺术团、原生态安代队、老年文艺队等各类民间文艺队500多支。

文化旅游蓬勃发展。库伦依托清代以来300多年“政教合一”体制形成的特殊历史文化和山沟、沙漠、河流交织造就的奇特自然景观,全力打造文化旅游大旗,通过做响做亮安代文化、宗教历史文化、荞麦饮食文化、山水生态文化等特色文化品牌,实现提升文化软实力与推动经济快速低碳增长“双赢”,是该旗发展文化建设的又一亮点。该旗积极开发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景区。拆除了三大寺周围建筑、恢复了三大寺原貌,建设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厕所及其辅助设施,在寺内安置了1000多尊佛像,强化了“三大寺”的宗教活动功能。启动了投资10亿元的三大寺文化旅游产业园建设及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塔敏查干沙漠景区,号称“八百里瀚海”,依托这一资源和区位优势,该旗引进了锦州金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10.5亿元资金建设了占地面积5.2万亩的银沙湾旅游区。项目全部建成后,将形成融沙漠休闲观光、沙地极限越野、民俗文化展示、养生康体、影视体验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生态景区,成为东北地区乃至全国功能最全、最具特色的沙漠旅游区。该旗还通过举办三大寺旅游文化节、嘛呢法会、千佛灯法会和越野e族t3沙漠英雄会、极限越野u2沙漠英雄会、穿越银沙湾越野嘉年华等活动,积极面向全国宣传推介库伦旅游。如今以三大寺、银沙湾、中国安代博物馆、锡勒图生态度假村、哈达泰植物园等为重点的旅游景区景点,每年都能吸引四五十万名游客。围绕科尔沁500公里景观大道建设,该旗着力推介后旗大青沟观光——库伦三大寺探秘——银沙湾沙漠越野、以库伦为重心的两日游黄金线路。此外,为留住游客、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该旗还规划了中国安代博物馆寻奇——三大寺探秘——银沙湾越野挑战——南部山水风光游,中国安代博物馆寻奇——三大寺探秘——银沙湾越野挑战——北部民俗风情体验游两条特色旅游线路,并不断完善交通、星级宾馆、农家乐牧家乐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牛肉干、荞麦保健品、奶制品等本土特色旅游产品开发,打造蒙古族餐饮、荞麦美食、安代艺术、蒙古族服饰等特色文化服务项目,推动旅游配套产业发展,以大旅游助力经济转型,实现了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的快速增长。截至目前,该旗已接待海内外游客45.7万人次,实现旅游社会综合收入4.6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和34%。

1.内蒙古社区报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内蒙古社区报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内蒙古社区报",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内蒙古社区报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内蒙古社区报编辑修改或补充。


阅读延展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