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盟:全域旅游向着“朝阳”阔步迈进锡林郭勒盟
2017年新年伊始,内蒙古第十四届冰雪那达慕在西乌珠穆沁旗成功举办。这是锡盟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决策部署,发展全域旅游、四季旅游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打造壮美内蒙古、亮丽风景线品牌,把锡林郭勒建成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的一次具体实践。
数据显示,内蒙古第十四届冰雪那达慕期间,仅西乌珠穆沁旗游客人数与往年相比就增加了4到5倍,5天活动中,宾馆、旅店入住率达到100%,旅游人数达10万人,旅游收入达5000万元。
项目支撑 打造旅游品牌
近年来,锡盟紧紧围绕建设打造中国北方最具代表性的草原生态旅游胜地、蒙古族民俗文化旅游胜地和创建全盟全域旅游示范区的目标要求,以历史文化为内核、以自然资源为支撑、以重大项目为带动、以配套服务为保障,不断推动旅游业迅猛发展。
2016年,锡盟重点推进了正蓝旗元上都遗址保护展示、锡林浩特市中国马都广场、西乌珠穆沁旗草原游牧部落、多伦县生态旅游度假区、太仆寺旗御马文化旅游园等15个盟级旅游重点项目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3.3亿元。目前,全盟已创建A级旅游景区18处,其中4A级6处,培育建设“牧人之家”490处。去年,全盟接待游客1450.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16.48亿元,旅游业的经济驱动、关联带动、富民增收作用进一步显现。
为培育和打造锡林郭勒旅游品牌,提升特色化资源和产品品质,提升锡林郭勒旅游影响力,我盟积极组织元上都遗址旅游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成功组织西乌珠穆沁旗乌兰五台景区创建成为我盟第六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组织二连浩特市、多伦县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乌拉盖管理区、锡林浩特市、西乌珠穆沁旗创建自治区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组织正蓝旗开展创建中国国际特色旅游目的地,多伦县、乌拉盖管理区创建全国生态旅游示范区,蒙古汗城景区、洪格尔草原旅游休闲区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示范点,太仆寺旗御马苑旅游区创建国家研学旅游目的地和示范基地等工作。同时,加大了对正蓝旗元上都遗址旅游区、二连浩特中蒙跨境旅游合作示范区的资金投入和建设力度,旅游产品打造和项目建设工作得到有效推进。
推进“旅游+”战略 助推旅游发展
近年来,锡盟积极推进“旅游+文化”战略,深入做好民族文化的传承、挖掘和展示展演,不断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深入挖掘、整理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遗存,开发利用国家和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之乡等文化资源,提升旅游业的文化内涵。培育壮大文化旅游市场主体,抓好文化主题公园、文化创意街区、文化展示展演、文艺精品创作等工作。加快推进正蓝旗忽必烈影视城等拍摄基地建设,策划包装一批优秀民族题材影视剧。
以“旅游+乡村”带动一产提价值,积极带动和引领乡村旅游发展,鼓励“牧人之家”、“农家乐”体质升级,截至2016年,全盟已有牧人之家(农家乐)487户,星级牧人之家91户,有力地促进了农牧民增收。以“旅游+工业”推进二产转模式,积极引导锡林浩特市大庄园生态牛羊肉产业示范园、太仆寺旗红井源油脂公司、东乌珠穆沁旗额吉淖尔盐池等工业企业打造观光式工业,以旅游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以“旅游+现代农牧业”大力发展民俗旅游,充分发挥农牧业旅游资源丰富、民族民俗气息浓厚的特点,积极鼓励和大力开发骑马、乘驼、放牧、坐勒勒车等传统民俗旅游项目,建设一批富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民宿和养生养老基地。以“旅游+生态”发展生态旅游、绿色产业,充分发挥我盟天然草原类型多样、自然风光独特的优势,依托天蓝地绿水清气爽的良好生态环境,坚持保护优先、科学规划、永续利用,因地制宜开发草原观光、休闲度假、户外露营等特色生态旅游产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有机统一。以“旅游+健康”培育一批蒙医药、体育、温泉康养旅游基地,现已联合卫生部门申报了国家中医药旅游示范区、示范基地。以“旅游+体育”拓展丰富体育旅游,积极发展滑雪、徒步、探险、爬山、骑行、沙地运动和“贵由赤”(草原马拉松)等户外体育运动,开展汽车拉力、摩托车越野、赛马赛驼、民族体育竞赛等体育活动,举办好中国马都马术大赛、西乌珠穆沁旗铁木真国际越野滑雪精英赛、环多伦湖——元上都公路自行车赛等体育赛事。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旅游质量
为了给全国各地游客更好的旅游体验,锡盟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积极响应国家和自治区关于推动“旅游厕所革命”的工作部署,2016年建设旅游厕所153座,超额完成年初目标任务,旅游厕所的公共服务功能和旅游服务品质得到提升。不断完善公路网络,加强对全域旅游配套基础设施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十三五”期间,我盟将重点推进锡张铁路、锡包铁路改造提速、上都和东乌支线机场,锡林浩特至珠恩嘎达布其、二连浩特至苏尼特右旗等高等级公路和64条旅游公路建设,积极谋划开通几条新的旅游航线,实现重点景区景点交通干线网络全覆盖,提升旅游通达能力和游客接待能力,打造“一小时旅游圈”。通过项目建设,全盟的旅游景区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文化旅游内涵得到有效挖掘,景区的吸引力得到增强。
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加快推进旅游服务中心、游客集散中心、自驾游驿站、房车营地、购物综合体等配套设施建设,鼓励和引导有实力的企业建设旅游娱乐场所、高端度假酒店、精品旅游客栈、度假村、民俗村,全面改善旅游服务设施条件。突出抓好旅游服务中心建设,到2020年全盟主要进出口和重点旅游城镇要全部建成高标准的旅游服务中心。
加快推进全盟旅游产业运行监控和应急指挥平台建设,加强对游客集散地、主要交通干线、重点景区景点和各大旅游企业的数据监测,实现旅游与国土、环保、气象、交通、消防、公安、民航、通信部门的数据共享,全面提升旅游信息化水平。加强盟内旅游政务网络平台建设,进一步优化盟级旅游政务网站,抓紧开通旗县市区旅游政务网站,加强与携程、途牛、去哪儿等知名旅游网站的合作,为游客提供全方位、便利化信息服务。加强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到2020年实现机场、车站、旅游服务中心、高A级景区、重点旅游景点、宾馆酒店等重点涉旅场所无线网络全覆盖。要支持和引导旅游企业建设电子商务平台,推动景区、餐饮店、购物场所、娱乐场所消费支付电子化,逐步提高在线旅游收入比重。
1.内蒙古社区报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内蒙古社区报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内蒙古社区报",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内蒙古社区报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内蒙古社区报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