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之花绽放锡林郭勒草原锡林郭勒盟
如今的浑善达克沙地。
每到夏季,锡林郭勒草原 “绿地碧水白云绕”,牛羊马匹点缀其中,让草原如诗如画。在锡林浩特市城区南郊,曾经的大片石头山已变成葱绿的森林公园,今年又完善了公园配套设施建设,增添了游步道、环山骑行道、观景台等设施,与锡林湖公园、马都广场、湿地公园、滨河公园、额尔敦敖包公园等景观共同构成一条南北长30余公里锡林河景观带。
锡林郭勒,宛若镶嵌在内蒙古高原上一颗璀璨的绿宝石。有城市的浪漫美丽,有农牧区的清新自然,人与自然的交相辉映,人与社会的和谐共荣。
突破瓶颈夯实绿色发展硬支撑
锡林郭勒有天然草地29000万亩,可利用草地27500万亩,占全盟天然草地总面积的94.8%,是内蒙古的天然绿色宝库。站在浑善达克沙地南缘放眼望去,一片片绿色尽收眼底。很难想象,十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寸草不生的裸露沙带。
家住镶黄旗文贡乌拉苏木阿日苏图嘎查的乌力吉扎嘎老人对于生态环境的明显好转深有感触:“上世纪80年代末是草场沙化最严重的时候,沙子经常堵到门口,无法出门,年人均收入不足1000元。从京津风沙源工程启动以后,我们响应号召开始尝试种树。现在随着环境好转,风沙天越来越少了,自家的草场也能打草了,养殖的牲畜除了自足外还能卖出一部分,现在年人均收入在5万元左右,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
长期以来,我盟将生态建设作为全盟工作的重中之重,把生态建设与农牧民增收结合起来,相继启动实施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围封转移”、“三牧”制度、退耕还林、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四个水系保护治理和湿地保护工程、宜居城镇与和谐矿区建设等系列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初步形成了草原生态保护建设机制。
近年来,畜牧业饲草料价格和人工成本持续上升,一味扩大养殖规模不但不能保证牧民收入,而且给草原生态带来巨大压力。一边要保护绿色草原,一边要保证牧民增收,盟委、行署把“减羊增牛”战略作为寻求突破的关键。一只牛的养殖成本相当于3只羊,产生的效益却等于5只羊,减羊增牛既可以提高牧民收入,还能减轻草场的压力,一举两得。
制度建设扎牢绿色发展铁笼子
从去年开始,我盟启动新一轮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按照“保生态、保稳定、保供给,完善相关制度”的总要求,新一轮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总规模为27177万亩,覆盖全盟13个旗县市(区),较第一轮增加38.36万亩。禁牧补助测算标准由原来的6.36元/亩/年,提高到9元/亩/年,考虑到南北部户均草场面积差异大等因素,牧区继续采取封顶和保底的测算办法确定旗县市(区)禁牧补助资金量。封顶测算标准由第一轮每人每年12306元,提高到每人每年18000元;保底测算标准由第一轮每人每年3000元,提高到每人每年5000元。草畜平衡奖励标准由1.71元/亩/年,提高到3元/亩/年。增设天然打草场补贴,测算标准为5元/亩/年。
回眸上一轮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的五年。2011至2015年全盟平均草原植被盖度为49.66%、高度为32.24厘米、产草量为58.12公斤/亩,比2010年分别提高了3.96%、51.36%、24.72%;2015年全盟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万元,较2010年增加了0.9万元。第一轮草原补奖政策的实施,让广大农牧民真正体验到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的优势,承担起保护草原生态的责任,保护世代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家园,促进畜牧业转型升级。
十八大以来,我盟启动草原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将国土面积85%重点区域划入生态保护红线,严守生态保护底线。实行资源预审管理,建立全盟生态资源征占用专家论证联审制和委员单位联席会议制度,实现源头把控。完善了草原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建立草原自然资源资产负债清单。完成《锡林郭勒盟“十三五”时期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建立启用全盟生态资源信息平台,包括草原产权交易平台,进一步健全完善草原生态资源产权、规划管理、节约保护、责任追究等制度,并重点制定草原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草原生态多部门协调联动综合执法制度,使全盟逐步形成一套规范完备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生态立城建设生态宜居美家园
自2013年自治区启动实施公路、城镇、村屯、矿区园区等四个重点区域绿化工程以来,我盟累计投入资金33.2亿元,完成绿化面积30.2万亩,重点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其中高质量完成城镇绿化8.35万亩,形成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生态治理为一体的发展格局;境内高速公路、省际大通道和二级以上公路沿线适宜绿化地段基本绿化,绿化公路总里程500公里,绿化面积14.5万亩;绿化村屯230个、绿化面积2.33万亩,大大提升了农村牧区整体建设水平;完成厂矿园区绿化72个,绿化面积4.97万亩,绿色矿区建设不断推进。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为使锡林郭勒草原成为天蓝、水净、地绿的幸福家乡,盟委、行署始终坚持生态立城,限定城乡发展边界,坚持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镇化全过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统筹考虑草原、山脉、湿地、河流、湖泊、城市绿地等生态要素,不开荒、慎占地、少挖坑,保持草原的绿色与宁静,使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当下的锡林郭勒展现给人们的是一幅天蓝草绿、空气清新、牛马肥壮的秀美景象,每年夏季吸引各地游客纷至沓来。
走在如今的大街小巷,居民明显感觉到城乡居住环境的变化,出行能够接触到绿,观赏到景。傍晚,来到植物园运动的市民络绎不绝,市民们认为,植物园的建设为锡林浩特城增添了一个天然氧吧,有效地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是生态惠民的成功实践。至2016年底,锡林浩特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6.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17.93平方米/人。据有关统计,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每年迁徙至锡林湖的银鸥、水鸭、大雁等候鸟数量陆续增多,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
如今的锡林郭勒人,正走在绿色的发展之路上,将生态优势不断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正能量,让吉祥草原锡林郭勒成为北疆亮丽风景线上播撒着生态文明之光的璀璨明珠。
1.内蒙古社区报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内蒙古社区报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内蒙古社区报",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内蒙古社区报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内蒙古社区报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