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蒙医蒙药 璀璨花开通辽
内蒙古库伦蒙药厂是我国成立的第一家蒙药厂,集生产、经营、科研为一体。
蒙药成品
蒙医皮肤科采用特色诊疗技术为患者治疗。
科尔沁草原,千年蒙医药美名远扬。
而今,千年蒙医药正逐步褪去神秘面纱,正以独特的魅力,迈着矫健的步伐,走出草原、走出中国、走向世界,造福世人。
千年蒙医蒙药,是祖国医学宝库的瑰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年,蒙医药事业发展迎来了春天,如同璀璨花开。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报告将蒙中医药产业列入七个战略新兴产业之一,给予重点支持。我市立足现有基础和优势,深入挖掘资源潜力,抢抓自治区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机遇,把蒙中医药产业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突破点之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集中力量、整合资源,聚集蒙医药人才传承蒙医蒙药文化,加快布局蒙中医药全产业链建设,深入融入“一带一路”发展体系,推动蒙医蒙药国际化进程,全力打造“中国蒙医药之都”,强力助推蒙医药继续发展壮大,奔向美好明天。
通辽市有最早医学记载的医学就是蒙医。蒙医吸收了适合本地区、本民族特点的医疗经验,形成了完整的蒙医药学体系。九代奈曼王的儿子占布拉道尔吉,是著名蒙医药学家,他编纂的《蒙药正典》,被列为蒙医药学的三大经典代表作之一。1946年,哲里木盟就有蒙医430多名,除少数在寺庙看病外,大多数在农村牧区流动行医。
自治区成立之后,在党和国家的重视和扶持下,蒙医药事业得到了继承和发扬。蒙医药也已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蒙医医疗、教学、科研体系。蒙医药因其“生、猛、简、廉”的特点,在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和一些疑难病症方面,具有显著疗效,在蒙东及黑吉辽等地区具有较高的认可度和较多的消费人群。
我市发展蒙医药产业得天独厚,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我市立足现有基础和优势,深入挖掘蒙药资源潜力,抢抓自治区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机遇,把蒙中医药产业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突破点之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集中力量、整合资源,聚集蒙医药人才传承蒙医蒙药文化,加快布局蒙中医药全产业链建设,全力打造“中国蒙医药之都”,让蒙医蒙药这块民族医药的瑰宝造福更多世人。
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夯实蒙医药产业发展根基
在南部山区的奈曼旗土城子乡,小暑前有效降水还不足20毫米,百年不遇的大旱牵动着各级干部的心。
“要通过这次旱情来反思,实现深度结构调整,坚定不移地走出一条节水、绿色、高效的特色之路,逐步改变农村靠天吃饭、广种薄收的局面。”奈曼旗主要领导与乡里干部反复研究对策,作出一个重要决定:向农业深度转型要效益!以大扁杏和道地蒙中药材间作模式抵御旱情——利用2年时间,将25度以上坡地荒沟全部退转下来,增加耐旱林果及蒙中药材种植面积10万亩。
今年,以奈曼旗蒙中药材示范基地为主的全市蒙中药材种植面积已经接近10万亩。全市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不断发力,一统天下的大田玉米种植面积逐步压减,以蒙中药材为主的高效益农作物稳步增加。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虽然政府补贴政策在逐步淡出,但各地农民种植蒙中药材的意愿仍然强烈,一批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也开始加速发展蒙中药材种植基地。内蒙古玛拉沁生物科技公司今年一次性开发了2600亩蒙中药材种植示范区,完成了其3年总计培育1.76万亩核心示范区的一期工程。
奈曼旗治安镇小百兴图村的蒙中药材基地,虽然今年经历了持续旱情,但由于企业参与土地流转,水电配套设施健全及技术成熟,数百亩牛夕与千余亩黄芪、防风茂盛清灵长势旺盛。小百兴图村是一个贫困村,市委派驻扶贫包联的第一书记刘伟光告诉记者,这个基地就是由玛拉沁生物科技公司牵头开发的扶贫项目,借助企业资金、技术、市场优势,在开发建设万亩果药示范区的基础上,还将通过高价土地流转、贫困户劳动力用工、庭院药材种植扶持等方式,使全村贫困人口按期精准脱贫。发展蒙中药材,成为这个村脱贫攻坚的核心产业。
建设以原产品为支撑的集散地 融入“一带一路”发展体系
我市在做大蒙中药医药产业的过程中,综合研判地质环境、交通区位、市场集散等各支撑要素,遵循深入融入“一带一路”和对接东北、引领蒙东的发展理念,努力建设全国最大的蒙中药材种植基地、东北最大的蒙中药材集散地和功能完善的健康旅游产业经济带。
G45大广高速公路,从我市自东向西,穿越奈曼旗大部分辖区。奈曼旗东部接口治安镇、城关镇大沁塔拉、黄花塔拉苏木、沙日浩来镇,将共同组成蒙中药材种植的核心示范区。在这个为创建国家级蒙中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先行而打造的观光体验营地,来自赤峰市牛营子镇、河北省安国市、安徽省亳州市的经营药企与技术专家20多人被聘请到当地,协助进行技术指导和市场把关,并成功引进亳州芍药、安国牡丹等10个品种。
巧合的是,这三地与奈曼旗,被G45这条“药材大道”一线相联。G45西过赤峰,入喀喇沁旗,连接中药材种植面积年均超过4万亩的牛营子镇,在这个被国家科技部命名的国家绿色中药材生产基地,已有多家药材经营企业来到奈曼旗,参与土地流转或与农户签约订单生产。
“药材大道”进京向南,过保定几十公里,就是河北省安国市。为发展蒙中药材产业,奈曼旗于2015年与安国市缔结友好旗市,双方在蒙中药材种植、加工、销售和人才交流培养等多方面形成合作。由安国,G45南下500公里,过商丘即到亳州。这个国内规模最大的中药材专业交易中心占地近400亩,其现代化的信息报价系统、完善的经营体系,正是奈曼旗依托健康产业园、蒙中药产业研发中心、电子商务平台,与之进行市场对接的线上出口。亳州沿G45南下,就是李时珍的故乡湖北蕲州。在“中国艾都”蕲春县,健康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其加工企业达387家,总产值突破20亿元,荣登2016年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信息榜第4位。以我市“中国蒙医药之都”为节点城市的G45大广高速至拥有著名“白云药业”的广州为终点的这条高速公路,在国家中医药“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2016年12月26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印发《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6——2020年)》,该规划提出整合中医药医疗机构、养生保健机构、生产企业等资源,建设以中医药文化传播和体验为主题,融中医医疗、养生、康复、养老、文化传播、商务会展、中药材科考与旅游于一体的10个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100个示范基地和1000个示范项目。我市抢抓发展机遇,以内蒙古玛拉沁生物科技公司、天奈药业等为代表的一批医药加工和大健康产业项目,积极与奈曼旗政府对接,并于7月中旬成功签约。目前,全市包含健康旅游在内的蒙中医药全产链建设架构已初步形成。
强化蒙医药人才培育储备 让文化瑰宝更加亮丽
自治区蒙医药的研发机构、检验机构、医疗机构等主要集中在通辽地区。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医药学院拥有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个重点学科、全国惟一的蒙医药学博士点,有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蒙医医院和内蒙古蒙医药工程技术研究院等10家科研机构,医药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7个,获得新药批准证书16个,蒙医药产、学、研产业链基本形成。2014年,依托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医药学院成立了内蒙古蒙医药工程技术研究院,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内蒙古医科大学、吉林中医药大学深入开展蒙药研发工作,为蒙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我市有蒙医药专业技术人才1357人(蒙医人才999人,蒙药人才358人),有博士23人、硕士110人、大学本科学士534人、大专学历及以下者690人。我市拥有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医学院、蒙药学院等培养蒙医药专业人才的高校资源,每年培养本科以上蒙医药专业毕业生200余人。随着名老蒙中医专家经验继承工作持续展开,累计有23名老蒙医中医被认定为自治区级指导老师,45名蒙中医骨干被选拔为继承人。
蒙医药传承得到接续,我市蒙医整骨医院的蒙医整骨术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库伦旗被命名为“中国蒙医药文化之乡”。目前,全市蒙医药已经形成较为严谨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积累了大量文献典籍,有许多传统验方、经典方、秘方、协定方和科研方。市蒙医研究所现收藏十一世纪以来的蒙医药文献388部、536册,汇集了不同时代蒙医药发展的成就和精华 。
2015年以来,我市连续两年召开国际蒙医药产业博览会,全方位展示了蒙医药科技成果和研发产品,共有来自中国、俄罗斯、蒙古国、韩国、美国、奥地利、日本、朝鲜、澳大利亚等国家的500余名医药专家、企业代表参加,进一步扩大了蒙医药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服务网络形成优势 产业集群发展优势突显
市委常委、副市长贺海东表示,我市已经具备在政策环境、服务网络、人才储备、产业集群方面发展的优势,最终目标是把“中国蒙医药之都”打造成为一张国际名片。
我市从2013年开始,连续三年出台《蒙医药事业发展行动计划》,并先后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扶持和促进蒙医药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蒙医药发展的实施意见》和《通辽市蒙中医药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一系列政策性文件。
“十二五”期间,向国家、自治区争取蒙医药产业项目资金1.56亿元,其中蒙医医院建设资金1.16亿元,蒙药产业项目建设资金4000万元。从2013年开始,市政府每年划拨3000万元作为蒙医药事业发展专项基金,实施打造“名企、名药、名院、名医”的“四名”工程,进一步推进了蒙医药产业化进程。2016年,全市蒙药及生物医药产业创投基金和内蒙古恒石生物产业创投基金已通过自治区专家评审。基金设立后,国家和自治区对我市生物制造和蒙药及生物医药这两项产业领域的参股投资将达到1.33亿元,吸纳社会资本2.37亿元。
服务网络形成优势。全市现有公立蒙医机构9所、蒙医研究机构1个,其中三级医院3所 、二级甲等医院5所。蒙医机构现有编制1435个,在岗人员2404人,开设病床1853张,2015年门诊患者89.43万人次,住院患者4.94万人次,业务收入6.58亿元。目前,所有综合医院、90%以上的苏木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中心都设有蒙中医科,80%以上的嘎查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能开展蒙中医药服务。全市以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市蒙医医院为龙头,旗县蒙医医院为骨干,苏木镇卫生院为基础,嘎查村卫生室为补充的蒙医四级服务网络初步建立。
产业集群发展优势突显。近几年来,我市蒙医药产业初具规模,特色产业链初步形成,产业活力和发展潜力日趋凸显。在全国大规模专业生产蒙药的5家企业中,我市的内蒙古蒙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规模最大,内蒙古库伦蒙药厂建厂最早,两家企业市场占有率在50%以上。目前,全市蒙药品种有丸剂、片剂、颗粒剂、散剂、硬胶囊剂、口服液等六大类,是全国蒙药生产品种最全的地区。其中:内蒙古蒙药股份有限公司已拥有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外观设计专利1项,蒙药品种达到240多个,量产的品种50多个;库伦蒙药14个独家品种, 有15个国家中药保护品种及104个有批准文号的品种,进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目录产品48个非处方药产品36个。
在发展医养结合、健康旅游等新兴产业上持续发力。在奈曼旗、库伦旗、科左后旗、扎鲁特旗发展药材基地观光休闲旅游,建设通辽蒙医药文化及发展展览馆,推动蒙医药健康旅游产业化、特色化、专业化。
全市逐步开展蒙医药与养老服务结合试点工作,促进蒙医药资源进入养老服务领域,实现资源共享、融合发展。鼓励探索蒙医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的新模式,支持民营蒙医医疗机构设立养生馆、名医馆、蒙医坐堂等专门机构,实现社会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1.内蒙古社区报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内蒙古社区报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内蒙古社区报",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内蒙古社区报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内蒙古社区报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