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市全面实施“收缩转移”战略通辽

通辽日报 / / 2017-08-13 09:51
2008年,通辽市决定利用8年时间实施“收缩转移”战略,即投资8.8亿元,采取转、封、禁、退等综合措施,减人减畜与发展二三产业并举,转移人口

美丽的科尔沁草原。

2008年,通辽市决定利用8年时间实施“收缩转移”战略,即投资8.8亿元,采取转、封、禁、退等综合措施,减人减畜与发展二三产业并举,转移人口与转变生产方式并进,引导农牧民向城镇工业园区转移,向非农非牧业转移,实现农牧业增收、生态环境恢复的双赢。为此,通辽市确定了切实可行的目标:2010年,实现现有农牧区全禁牧、牲畜全舍饲,建立封禁区16处,退牧还草面积达407万亩,退耕还草面积达13万亩,全市林草覆盖度达到85%以上。到2015年,封禁面积达到1010万亩,约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1.2%,退耕还林面积达到222万亩,全市十五度以上坡耕地和严重沙化的坨沼地全部退耕还草,林草覆盖率达90%以上,山区十五度以上坡耕地、坨沼区人均8亩以外的耕地和植被覆盖度低于30%的草牧场以及通辽至下洼高速公路、省际通道306线、国道304线等重要交通要道两侧各500米范围内的草牧场全部退牧。完成国家、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内嘎查村和散居在生态严重恶化地区的农牧民搬迁转移任务。搬迁转移31个嘎查村、4632户、18947人(其中散居农牧户547户、2057人)到城镇周边地区。

曾几何时,“风吹草低见牛羊”是歌颂草原美景的词句,但由于超载放牧,使我市草牧场严重沙化。在实施“收缩转移”战略的那段时间里,草原几乎见不到牛羊,原因是我市开始实施关上传统放牧“门”,打开舍饲增收这扇“窗”的划时代伟大变革,目的是实现草场恢复与牧民增收的双赢。通辽市当年之所以禁牧禁得住、畜牧业能发展、群众能增收,主要是做到了堵与疏的有机结合,即在围封禁牧区域,大力加强棚舍、窖池建设,重点抓饲草料基地建设,全面推广舍饲精养技术,转变了农牧民传统的、粗放的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实施收缩转移战略是我市落实科学发展观,指导生态脆弱地区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重大举措,是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牧民收入,提高农牧民生活质量,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

如今,通辽市生态文明建设大步向前,离不开昔日“收缩转移”战略打下的基础。“收缩转移”战略将永远记载在科尔沁生态文明建设的史册里。

1.内蒙古社区报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内蒙古社区报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内蒙古社区报",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内蒙古社区报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内蒙古社区报编辑修改或补充。


阅读延展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