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美通辽 万马奔腾通辽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1、蒙牛乳业科尔沁公司
2、福耀集团通辽有限公司
3、伯恩露笑蓝宝石有限公司
4、黄牛养殖基地
5、保税物流园
6、节水农业
7、金煤化工
70年来,通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砥砺前行,奏响了一曲曲经济崛起的壮美赞歌,铺展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发展画卷……
1949年工业总产值只有35.59万元。如今,工业总产值达到889.95亿元;
197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只有3.6亿元。如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已达到1362.38亿元;
1947年,全市粮食总产只有5.12亿斤,平均亩产只有70斤。如今,粮食总产稳定在130亿斤以上,平均亩产达到961斤;
2016年牛存栏326.6万头,比1978年增长了418%;
全市注册运营的外商投资企业达39家,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39200万美元……
70年的伟大实践和辉煌成就已经载入史册,更加美好的前景需要我们继续共同创造。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万众一心、守望相助、共同奋斗,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从无到有 从制到智 新型工业化逐步形成
从制到智
新型工业化逐步形成
“自治区成立之初,通辽市的工业几乎处于空白, 1949年工业总产值只有35.59万元,而且都是零打碎敲的东西,比如说铁匠炉、钉马掌等小作坊。到了2016年,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了889.95亿元,可以说,这70年,通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市经信委原副主任白金海告诉记者。
回眸七十年通辽工业发展史,是科尔沁草原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不懈奋斗史。七十年,通辽工业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量增到质变,已经支撑起全市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高高挺起了发展的脊梁。
“十二五”时期以来,我市工业经济进入转型升级、科学发展、创新发展的经济发展新常态阶段。2012年,煤电铝、玉米生物、农畜产品加工产业初具规模,新型建材、现代蒙药、装备制造产业加快发展,镍合金、新材料产业开始起步。通过5年时间的调整转型、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更趋合理,产业发展质量效益进一步提升。2016年,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889.95亿元,是“十一五”期末的1.4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610户,较“十一五”期末增加44户。进入“十三五”,站在新的起点,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构建铝新材料、玉米生物技术、绿色农畜产品、清洁能源、蒙医药和自驾旅游体验“六大基地”的发展战略,产业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更加明确,推动产业终端化、高端化发展的措施更加具体。
70年来,我市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科技创新引领同样功不可没。
“原来是单打独斗,现在是因地制宜,通盘考虑,充分体现了个性化、差异化和集群化,而且科技含量越来越高,产业链条也越来越长。”白金海告诉记者。
近年来,我市以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为切入点,促进煤电铝、玉米生物等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实现由资源型、能源型向技术型产业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由产能竞争向创新竞争转型,产业链条越来越长,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也越来越高。目前, 梅花生物被评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5家企业被评为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19家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24家企业被评为自治区级企业研究开发中心,8家企业被评为自治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家企业建立了院士专家工作站,锦联铝业被国家工信部列为首批46个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十二五”期间,全市工业企业共获得国家各项专利141个,共有12件驰名商标、69件著名商标和118件知名商标。内蒙古锦联铝材有限公司电解槽电流强度达到500KA,处于世界先进水平;联晟新能源材料公司在建的哈兹列特连铸连轧生产线技术水平世界领先。当前,世界只有十三条哈兹列特生产线,联晟新能源材料哈兹列特生产线是国内引进的第二条;福耀集团(通辽)有限公司浮法玻璃生产线装备水平处于国际领先地位。通过积极推进技术创新,优势特色主导产业中涌现出一批依靠自主创新做大做强的企业,产业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梅花生物普鲁兰多糖、植物胶囊等产品突破了日本和欧美国家技术垄断;锦联铝业成立了内蒙古蒙东铝及新材料工业技术研究院,水平宽幅多根铸造设备、石墨质阴极磷铁浇铸设备、新型低耗阳极喷涂保护装备的研发均属国内首创;通辽金煤化工采用的“一氧化碳偶联两步法煤制乙二醇”技术为全球首创,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蒙药公司水丸生产工艺、片剂生产工艺及颗粒剂生产工艺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康臣药业、南开允公、开鲁昶辉、源源科技、仁创沙业等企业工艺技术也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从传统到现代 从单打到集聚
现代农牧业步履铿锵
纵观70年,我市各地各部门和广大农民用汗水和智慧,创造了很多成绩和荣誉,用实际行动夯实了我市粮食生产大市、肉牛大市的地位,农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作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商品畜生产基地,我市不但在玉米、水稻、红干椒产量及牛、猪存栏量居全区首位,粮食和肉类年总产也高居自治区之首,2012年至2014年,我市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自2008年以来已连续九年粮食产量达到100亿斤以上,连续三年牲畜存栏超2000万头只,其中牛存栏已达326万头。
在一眼望不到头的耕地上,白墙红顶的灌溉井泵房整齐排列。原本被田埂分隔的一块块田地,被集中连片的节水高产高效粮食功能区整合到一起。功能区内灌溉、施肥全部信息化管理,路相通,林成网……经过70年的发展,我市农业生产逐步从传统耕作到科学种田,从一枝独秀到百花争春, “内蒙古粮仓”变得越来越殷实、越来越丰盈。
粮食生产是我市的基础产业,也是全市农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我市粮食生产70年的发展,是一个逐步而又显著的增长过程。70年间,我市农业从典型的传统农业逐渐向现代农业转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良种、化肥、农药、农膜、机械等现代投入要素得到了广泛使用,新的高产栽培技术被广泛应用。1947年,全市粮食总产只有5.12亿斤,平均亩产只有70斤,到2016年,全市粮食总产达到139.16亿斤,平均亩产达到961斤。
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畜牧业已经成为农村牧区经济的一项支柱性产业。随着生产结构的进一步优化,畜牧业正逐渐从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70年来,全市畜禽存栏量、畜产品产量、人均占有量均有大幅增长,畜产品结构趋于合理,产值不断提高。2016牧业年度,全市牲畜存栏2202万头只口,其中牛326.6万头、羊1277万只,生猪553万口,分别比1978年增长418%、283.8%、646%和348%。我市牛存栏、生猪存栏和肉类产量均居全区第一位,成为自治区第一产肉大市。
70年来,我市畜牧业从家家户户庭院式养殖逐渐发展到专业村、养殖场、养殖基地,已经成为农业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畜产品供应从严重匮乏到供应充足。随着我市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的推进,畜牧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涌现了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形成“龙头企业+农牧户+基地”的利益共享联结机制,畜牧产业基地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畜牧业经济效益快速提升。目前,我市已经形成了以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尔沁牛业公司为代表的牛业龙头,以蒙鑫羊业、宏发肉业为代表的羊业龙头,以金锣食品通辽公司为代表的猪业龙头,以蒙牛乳业科尔沁公司为代表的奶业龙头。在龙头企业拉动下,畜牧业生产由粗放型向规模化、集约化加速转变,全市以规模养殖户为核心的养殖基地建设如火如荼。通过不断调整畜种结构、依托资源优势建设了特色优势主产区,以科区、开鲁、科左中旗、奈曼旗为主的生猪、育肥牛优势产区;以扎鲁特旗、科左后旗、科左中旗为主的基础母牛繁育、绵山羊生产优势产区。
从传统商贸到新兴业态 从小摊小店到大型综合体 商贸流通新体系活力迸发
金叶广场、大润发、万达广场、欧亚购物中心等重点商贸服务业生意红火,麦当劳、红星美凯龙、居然之家等一大批知名商业品牌纷纷抢滩入驻,“通满欧”跨境货运班列和大连港集装箱班列开通,中蒙博览会通辽国际商品交易会暨中蒙“3+3”区域合作会议成功举办……人流、物流、资金流涌入科尔沁草原,今日的通辽城,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的地位和形象日益凸显,成为商家投资兴业的旺地、宝地。
如此繁荣发展的局面,归功于我市主动融入对外开放大潮,更新观念、解放思想、积极作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我市构建了全新的商贸流通系统,打破了计划经济时期以国有制为主体,效率低下、功能缺失的不健全的流通体系,构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以民营和个体私营经济为主体,功能齐全、流通顺畅、商业网点遍布城乡的商贸流通新体系,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如今,以连锁经营为基本特征的大型超市、购物广场、便利店、专卖店、特许加盟店以及网上购物等销售方式,呈现出百花齐放、百业竞争的发展态势。
与此同时,我市加快发展对外贸易,培育和壮大了红干椒、玻璃等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相关企业和产业品牌,与德国、日本、俄罗斯等近40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友好的贸易关系。如今,通辽已成为自治区东部地区乃至东北经济区商品集散地和物流中心。
2007年,国务院批准将我市纳入东北振兴规划经济圈,将我市规划为铁路货物运输中心,这为我市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在2009年第五届中国国际物流节、2010年第六届中国国际物流节上,我市先后获得“物流中心城市最佳投资环境奖”“物流中心城市杰出贡献奖”。我市商贸物流业正在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由起步期向加速期推进。
2013年,全市独立核算商贸流通企业达到1.8万家,商业网点达到6.7万个;全市有外贸经营权的企业达到323家,外资企业39家;全市注册物流企业发展到355家,拥有3A级以上物流企业15家;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17亿元,全市商贸流通与物流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6亿元,商贸物流业实现增加值278亿元;建成通辽内陆港等商贸物流载体,累计完成投资11.67亿元;启动了蒙东现代物流城、蒙东现代金融城、科技创新暨大学生创业城三个现代服务业产业平台建设。
全市进出口备案登记企业达到347家,与我市发生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达到91个。主要出口产品为玉米生物产品、铝后加工产品、蓖麻化工产品、活牛及牛肉、红干椒、杂粮杂豆等。我市肉牛基地被认定为首批国家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红干椒出口基地、煤电铝特色产业基地、杂粮杂豆种植基地被认定为自治区级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全市注册运营的外商投资企业达39家,分布于种养业、加工业及商贸餐饮等领域,累计利用外资5亿美元以上。我市到蒙古国、美国、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境外投资注册企业已达10家。消费结构升级趋势明显,网络零售等新兴业态保持发展,呈现出稳中有升、稳中向好的良好发展态势。我市电子商务交易额成倍增长,通辽电子商务产业园获国家“2016十佳电子商务园区”殊荣。
1.内蒙古社区报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内蒙古社区报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内蒙古社区报",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内蒙古社区报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内蒙古社区报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