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洒满安代之乡通辽
家门口的文化盛宴。郝秀娟 摄
映日荷花别样红。
沙漠越野让群众大饱眼福。呼日勒巴特尔 摄
水韵之城。
笑容绽放花丛中。李海江 摄
盛夏时节,走进库伦旗,处处呈现和谐优美的画面:广场上,孩子们嬉戏玩耍,笑容洋溢在脸上;凉亭里,老人们兴致勃勃地吹拉弹唱,歌声欢畅……一张张幸福的笑脸,构成了一幅幅和谐美丽的画卷。5年来,库伦旗团结带领全旗各级党组织和各族干部群众,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始终坚持“绿色立旗、文化名旗、旅游强旗、科教兴旗”发展战略,统筹做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励精图治,务实进取,综合实力持续提升,小康步伐不断加快,广袤的山乡大地,处处呈现“万马奔腾为民生,誓让百姓笑开颜”的温情景象,实现了“十三五”的良好开局。
综合实力持续提升,小康步伐不断加快。盛夏的库伦乡间,绿树成荫,碧野如画。路边屋舍错落有致,沿途村庄干净整洁。“村里变化太大了,从回来到现在我都不敢出去串门,生怕走错了门。”库伦旗扣河子镇平安村于德金见到记者,兴奋地打开了话匣子。于德金常年在大连打工,这次回来看到家乡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满心说不出的喜悦。“我还给父母买了电脑,平时想他们了,就跟他们视频聊聊天。”从前消息闭塞的村庄,如今通过广播、电视、宽带接入家家户户,让村里人都能第一时间了解国家大事,极大地方便了百姓。说起变化,一旁的村民张宏波一脸喜悦:“你看,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村里的年轻人连对象都好找了。”如今,在库伦大地,这样的幸福故事每天都在上演。一栋栋房舍整齐干净,一条条水泥路笔直平坦;村民文化广场上,健身盘、拉力器等运动器材一应俱全;便民连锁超市里,水果蔬菜、副食百货物美价廉……如今,广大农村牧区的群众被幸福包裹着,栩栩如生的村民幸福新图景一一呈现。5年来,库伦旗全面落实上级党委的各项决策部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解放思想,勇于担当,抢抓机遇,攻坚克难。2016年,该旗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6%,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同比增长10.3%,500万元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9.7%。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2011元和9170元,分别增长8.5%和8.3%。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活力日益增强。连续3年的“五一”小长假,来自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等全国各地的2万余名越野爱好者,齐聚库伦银沙湾景区,参加规模盛大的沙漠越野群英大会,共同挑战沙漠越野极限。3天的赛事,每次都有10万余名游客涌入库伦。当地的宾馆酒店以及银沙湾景区附近的农家院,游客爆满。牛肉干、奶豆腐、奶皮子等奶制品以及荞面、荞麦茶等更是供不应求,引爆了该旗春日旅游激情。近年来,该旗按照发展“全域旅游”“四季旅游”的理念,立足本土资源优势,把发展旅游产业与推进脱贫攻坚、壮大第三产业相结合,不断加快旅游富民、旅游强旗步伐。通过以规划为引领,不断加大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大力开发“旅游+文化”“旅游+产业”“旅游+体验”等独具魅力的项目来吸引游客,截至2017年7月,该旗已接待海内外游客36.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87亿元。5年来,库伦旗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升级,发展活力日益增强。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26.2:38.5:35.3。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累计引进到位资金120亿元,规模以上企业达到25户,形成了以绿色有机农畜产品深加工、绿色非资源、绿色新能源和医药生物科技产业为主导的绿色工业体系。园区承载能力显著提升,库伦工业园区被认定为自治区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农村经济稳步发展,现代农牧业发展实现新突破,高产高效粮食功能区达到28万亩,12种农畜产品通过绿色有机认证,全旗粮食产量年均稳定在10亿斤以上,牲畜总头数达到155.7万头(只、口),农牧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第三产业蓬勃发展,三大寺文化旅游产业园和5A级景区创建工作扎实推进,银沙湾旅游景区、自驾游营地和锡勒图生态度假村相继投入运营,“库伦银沙湾沙漠越野嘉年华”等品牌赛事活动影响力日益扩大,全旗旅游综合社会收入年均增长25%。库伦镇被评为“中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商贸物流、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不断发展壮大,第三产业成为库伦经济发展的又一重要支柱。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整洁优雅的住宅小区,平坦洁净的柏油街道,岸青水绿的中心河风光带,古色古香的寺庙建筑群,具有浓郁民族风情韵味的休闲广场、公园、商贸中心……走进“草原山城”库伦镇,处处让人感受到历经几百年风雨沧桑的古镇正在发生着喜人变化,古镇库伦正以她崭新的英姿谱写着现代华美的乐章。5年来,库伦旗以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镇化水平、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为目标,不断提升城镇品位和综合承载能力,有力地带动了经济社会跨越发展。5年来,该旗已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60亿元,实施了老城改造、南环路桥、库伦镇供水改扩建、东出口连接线等一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特别是库甘铁路和甘库平一级公路的相继通车、嘎海山水库立项工作的顺利推进,扭转了库伦长期以来基础设施薄弱的现状。新型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主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9.9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38.5%。生态建设不断加强,水土流失、沙化退化等问题得到有效治理,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4.37%,该旗被授予“全国造林绿化模范旗”称号,全旗5个苏木乡镇被评为国家级生态乡镇。
“以前我们农闲时间只能在家看电视或者串串门、打打麻将,现在我们村也有文化大院了,家里没活儿的时候,我们都来这儿跳安代舞,老热闹了。”扣河子镇窝铺坑村村民杨素花说起村里的变化不禁喜上眉梢。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该旗又把文化作为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点睛之笔”,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广泛的群众基础,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出台给力举措,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用实践描绘出文化惠民、文化利民、文化育民的一幅幅和谐生动画卷。目前,库伦旗各基层文化站、嘎查村(社区)文化室在内的文化设施全部免费开放,草原书屋、惠民讲堂、远程教育站点已实现各嘎查村(社区)全覆盖,新建的4座地面数字电视发射基站让3万户、10.5万农牧民群众收看到了清晰稳定的地方电视台节目。在此基础上,该旗还启动实施了基层文化建设“12345”工程,目前,全旗已有文化大院196个。今年,该旗还以“守望相助·亮丽北疆”为主题,广泛、深入、持续地开展庆祝自治区成立70周年群众性文体活动,并突出抓好专题文艺展演、图片成就展、民歌比赛、知识竞赛、书画作品展、全民健身等形式多样、富有特色的群众性庆祝活动,共精心组织相关活动140余场,在全旗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全领域的群众性文体活动格局,让广大群众在活动中不断提高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自豪感和使命感,为打造绿色库伦、文化名旗提供强大的文化滋养。
民生改善成效显著,社会事业长足发展。一座座危土房变成了崭新的砖瓦房,一排排果树种满了庭院,一座座棚舍装满了牛羊,整齐的院墙画出了嘎查村的新模样,看着这一切,库伦旗曾经的贫困村百姓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喜悦……是什么让该旗往日的贫困村处处散发出新农村的活力与朝气?库伦旗给出的答案是:众力并则万钧举,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合力扶持,全面发展的大扶贫格局让贫困群众从中受益。今年,该旗成立71个驻村工作队,安排358名干部对全旗建档立卡5149户、12856贫困人口以“一对一”“一对多”形式结对帮扶,做到户户有人管,家家有人包。该旗还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策”要求,制定贫困嘎查村脱贫规划,明确发展思路和目标、明确脱贫路径、扶持项目,加快项目实施,确保扶贫项目当年发挥效益。今年项目扶持8个苏木乡镇47个嘎查村,计划投入财政扶贫资金2350万元。同时,充分发挥包联单位的作用,切实把单位职能优势、资源优势用到精准帮扶上,为包联嘎查村协调项目资金3857万元、发展产业项目42个,有力促进了脱贫攻坚进程。“日子越来越好了,我们的精神头也更足了,你看,夜幕下的嘎查村显得格外活跃。忙碌一天的村民或跳起安代舞,或扭起欢快的大秧歌,文化活动室里还时不时传出棋牌对弈的赞许声。”该旗白音花镇党委副书记哈申图力古尔告诉记者。脱穷帽必须拔穷根,拔穷根必须换脑、扶志,精准扶贫不仅是让农牧民的日子红火了,更带动了文明乡风的逐步形成,引领健康生活新风尚。
5年来,该旗民生改善成效显著,社会事业长足发展。旗本级财政民生保障支出达到7.65亿元,累计发放惠农惠牧补贴14.2亿元。投入各类扶贫资金8.5亿元,扶持1.1万户、3.5万人口稳定脱贫。深入推进创业带就业工程,累计新增城镇就业72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9%以内。投资21.93亿元实施了美丽乡村建设,农村牧区基础条件全面改善,农牧民增收致富基础全面夯实。教育、卫生、医疗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保障范围不断扩大,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升。成功承办了第六届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艺术节和全国贫困地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会。布鲁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该旗被命名为“中国荞麦文化之乡”“中国蒙医药文化之乡”,并成功创建自治区级卫生旗,库伦镇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1.内蒙古社区报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内蒙古社区报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内蒙古社区报",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内蒙古社区报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内蒙古社区报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