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到处处和风暖 秋来累累硕果甜赤峰
新品种筛分展示区
高新品种示范棚
高标准日光育秧温室
高新品种展示
花卉苗木种植区
赤峰市是农业大市,全市耕地面积2010万亩,水浇地不足700万亩,是一个典型的旱作农业区。全市大部分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在350至450毫米之间,蒸发量却高达2000至2300毫米。十年九旱、看天吃饭的局面一直困扰着全市农业的生产发展,各种自然灾害也阻碍和影响着农民增收致富。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赤峰市委、市政府从2004年开始,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避灾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首选项目大力推进,并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加强生产技术指导服务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强力推进设施农业建设进程。从2007年开始,自治区每年拿出5000万元扶持我市设施农业建设,赤峰市财政每年拿出1000万元推进设施农业发展。
设施农业是利用人工建造的设施,使传统农业逐步摆脱自然的束缚,有效规避自然灾害,保障农业安全生产的重要手段,是农业防灾减灾的首选产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方向。经过多年的持续推进,全市设施农业取得了显著成就,现综合占地面积达到131.7万亩,居全区之首,占全区近一半比例,全年设施产品产量达到500多万吨,年总产值136亿元,实现全市人均收入2956元,全市农牧民人均收入3885元。
欣欣向荣结硕果
产业发展园区化。根据地域特点、气候条件和群众种植习惯,农业部门积极引导菜农在设施农业生产中进行合理布局,科学安排种植茬次,推动蔬菜产业规模化、园区化发展。目前,全市万亩以上设施农业园区有8处,已创建国家级蔬菜标准化建设园区18个,市级蔬菜标准园31个。
种植品种多样化。通过科学调整种植品种和种植结构,着力建设设施蔬菜全年供应基地,保障农户获得最大收益。在种植种类上,由原来的黄瓜、辣椒、番茄、滑子菇四大蔬菜种类,发展到现在的圆茄、芦笋等11个蔬菜种类,火龙果、大樱桃等6个水果种类,玫瑰、百合等20多个花卉种类。引进推广汉姆一号番茄、津绿黄瓜等优质品种38个。根据品种特性和市场需求,指导农户科学安排种植茬口,形成了赤峰市特有的设施蔬菜种植茬次,保障了每月都有蔬菜产品上市销售,实现蔬菜周年供应全覆盖和全年产品供应链。
蔬菜生产标准化。全市制定了20个种类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用于生产实践,指导农户标准化种植、规范化管理。市县两级业务部门常年驻村入户开展技术指导服务。通过举办培训班、专家讲座等多种形式,培养种菜明白人和农民技术员,为发展设施农业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大力推广新技术,在棚室结构方面,由最初的板打墙、小跨度、低举架、竹木结构,发展到现在的厚墙体、大跨度、高举架、钢结构和联栋智能温室。在生产管理方面,水肥一体化、绿色防控、土壤健康保持等新技术普及应用率达到100%,在提升产品质量的同时,种植效益显著增加。打造示范典型,以和润农业为重点,集工厂化育苗、试验示范展示、标准化种植、物联网管理等多项技术于一体,辐射带动全市设施农业发展,引领我市设施农业提档升级。
市场销售多元化。多年来,赤峰市始终致力于市内市场建设和外埠市场开拓,目前已初步建立了稳定的蔬菜销售渠道,为广大农户稳定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以东三省、京津冀及我区东部盟市为重点,成为越冬茬蔬菜主要销售区域;以长三角、珠三角等长江以南地区为重点,成为越夏茬蔬菜主要销售区域;以蔬菜分拣、清洗、包装的方式,通过互联网平台直供直销到大中城市超市为主的高端市场。目前,我市已成为京津冀、东三省、长三角等地区重要的反季节优质无公害蔬菜供应基地。
多措并举保推进
加强组织领导,实行专项推进。按照市委、市政府确定百万亩设施农业的建设目标,市政府与各旗县区政府签订责任状,明确了各地区目标任务, 层层落实责任。各级农业部门实行领导负责制一把手亲自抓,分管局长具体抓,扎实推进设施农业建设专项任务。
拓宽路径,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设施农业属于高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初期投资较大,一亩温室建设资金需8万元,每年完成20万亩任务需资金30多亿元。为了确保资金来源,我市有关部门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对设施农业的扶持资金和国家蔬菜规模化生产基地、标准园创建、无公害蔬菜示范县和农资专项补贴等项目资金;加强涉农项目资金整合,将重点扶贫工作、搬迁移民工程等政策相结合,重点向设施农业倾斜;积极协调银信贷款,采用“杠杆式”融资贷款方式,撬动更多资金投入专项支农贷款;动员农民自筹,为他们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服务,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加快招商引资步伐,吸引社会资金,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投资参与基地建设,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租赁制等多种方式参与设施农业建设,鼓励工商企业投资设施农业。
加快土地流转,推进规模发展。通过群众相互做工作,自行调整土地,把适宜发展设施农业的土地集中使用;对土地调整确有困难的,采取“反租倒包”的方式调整土地;通过土地入股,由企业负责建设,农户参与生产。通过这些方式,实现一家一户零散土地向规模化、集约化、连片开发转变。
完善服务体系建设,推进新技术应用。在完善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强化科技队伍建设,加大对设施农业科技人员的聘用和培养;大力开展科技培训,培养新型农民;加快乡镇农技人员的培养,支持科技人员和大学毕业生到设施农业一线开展多种形式的有偿服务,解决基层科技队伍断档现象,增强基层农技服务力量;加强农民技术人员培养,建立以农业技术干部为骨干,以农民技术员为主体的技术服务体系。另外,还着力推广以优型棚室结构、优良新品种、高效化茬口技术、集约化育苗技术、标准化栽培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机械化棚室管理、棚室环境控制、绿色防控、连作障碍调控为主要内容的设施农业“253”技术。
建立市场和信息体系,完善销售网络。良好的市场体系和完善的销售网络是设施农业健康发展的前提。为抓好市场体系建设,我市对原有的产地批发市场进一步扩大规模、完善设施、提高服务水平;对新建的批发市场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形成遍布全市的产地市场和批发市场销售网。为了完善销售网络,我市在全国大中城市和口岸建立销售网点,保证产品销售渠道畅通;充分发挥互联网信息传媒优势,加强与国内各大蔬菜批发市场信息网、各涉农单位网站的联网工作,建立大型信息交流和发布平台,加强无公害、绿色设施农业产品推介和营销,不断提高优质蔬菜产品的知名度。
规范合作社建设,培育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围绕设施农业这一主导产业,通过宣传发动、典型带动、服务促动、市场驱动和龙头拉动,组织动员农民和农村能人积极参与生产发展,形成发展合力。选择不同产业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先行试点、探索路子、总结经验、推广典型;加强对合作经济组织的指导,帮助其建章立制、规范运作,拓宽服务范围,提高服务效率;积极培育市场,大力开拓市场,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促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积极引导龙头企业牵头领办或参与组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使龙头企业与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发挥农民经纪人在疏通农产品流通渠道、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作用,从政府扶持、加强管理和加强培训等方面促使其发展壮大。
培植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为企业发展创造宽松环境。制定优惠政策,引进和培植一批以蔬菜农产品深加工为主的农业龙头企业,开发精深加工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提高企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和对农户的带动能力。围绕龙头企业,抓好蔬菜农产品基地建设,采取“公司+基地+家庭农场(农户)”的组织形式,以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建设和农民增收,形成联系紧密的产业发展链条。充分发挥我市自然环境优势明显的条件,积极引进新品种,增加设施农业中的名、优、特蔬菜品种的生产比重,不断丰富产品种类,增加产品价值。紧紧围绕标准化和无公害做工作,争取产品国内国际质量标准认证,注册商标、打出品牌,提高品牌知名度。
砥砺奋进再出发
“十三五”期间,我市确定了设施农业再建100万亩的目标。在新的发展阶段,园区建设标准化、蔬菜生产安全化、园区管理社区化、农民服务社会化成为设施农业规模化发展的必经之路。
园区建设标准化。一是设施建造标准化,日光温室按照当地建造技术规范,配套设备设计、安装、建设、使用符合当地技术应用条件。二是园区建设标准化,在园区建设之初,要特别注重园区科学规划和辅助功能区完善,加强生产资料规范管理,包括肥料、农药、种子、地膜等生产投入品的规范管理。三是生产技术标准化,制定和完善相关作物的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大力普及推广设施农业“253”技术。四是采后管理标准化,加强设施农产品科学管理,包括采后清洗、分级、预冷、加工、包装、储藏、运输等过程的工艺技术及配套设施、装备等。
蔬菜生产安全化。一方面要强化设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配套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检查与检验,制定和完善设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方法,投入品管理、包装运输的地方标准,加强产地环境的监测和治理,引导和帮助农民科学施肥、安全用药,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另一方面进行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农业生产会产生大量的绿色废弃物,处置不当会成为病原繁殖、蚊虫蝇虫孳生的源头,给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利。因此需要统一处理垃圾,将其变成有机肥加以利用,以减少化肥用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园区管理社区化。以社区化管理为切入点,加快新农村建设。如松山区大庙镇公主岭万亩设施农业园区,菜农不少于2000户,将近5000人,这样庞大的一个群体,需要进一步夯实社区化管理基础,需要完善生活设施,形成社区管理服务中心区域。
农民服务社会化。逐步完善农民技术服务体系,在大园区建立技术服务站。整合市、区(县)、乡(镇)农业相关科技人员,构建三级技术服务指导体系,加大对园区农民的技术指导服务。园区全面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的综合配套服务和农民技术培训,实现园区服务的规范化、标准化。
另外,还要强化园区信息化建设。园区建立农业信息中心,实现全天24小时信息发布,通过信息高速公路,传播病虫害防治、市场供求等各种信息,加快农业和农村信息化进程,运用技术输出、园区试验、示范推广等方式,把成功的新技术、新模式、新方法向周边地区推广,充分发挥园区由点到面、由面到片的引导、辐射功能。
农业发展前景可期、农村事业大有可为、农民福祉稳定保障……经过多年的砥砺奋进,我市设施农业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呈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现代农业正朝气蓬勃稳步前进,为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再添硕果。
1.内蒙古社区报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内蒙古社区报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内蒙古社区报",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内蒙古社区报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内蒙古社区报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