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颜色 相同的热血与忠诚阿拉善盟

阿拉善日报 / / 2017-08-02 14:58
从朱日和沙场阅兵到我盟庆祝建军90周年双拥共建晚会,小编目睹了中国军人的雄伟气势和威武士气,无比的骄傲,无比的震撼。

从朱日和沙场阅兵到我盟庆祝建军90周年双拥共建晚会,小编目睹了中国军人的雄伟气势和威武士气,无比的骄傲,无比的震撼。同时,想起了那些警察队伍里特殊的群体,他们脱下军装,换上警服,在警营里续写军人的风采,从军营到警营,他们怀揣满腔热血加入公安队伍,身份在变,角色在变,不变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变的是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仰,不变的是一颗为国家和人民无私奉献的赤子之心。从老山前线到中蒙边境,从武警部队到陆军战区,他们是小编心目中默默无闻的“英雄”!

值此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之际,让我们向曾经的“兵哥哥”、“兵妹妹”道一声:你们辛苦啦!也祝愿历经90载风雨征程的人民解放军,在这伟大时代开启迈向世界一流军队的新征程。 

奋勇前行  生死线上的较量

“聚群力集群策运筹帷幄,驭雄兵乘雄威决胜千里,战无不胜。”这是云南老山前线战前鼓舞士气的口号,赫然显现在一位前线战场老兵的照片上。

那是1986年的一个冬天,19岁的哈斯乌拉跟其他战士一样进行日常集训,突然接到上级紧急集结执行重要军事任务的命令,命令没有明确任务,他们怀揣着好奇与紧张挺进云南老山麻栗坡。当看到“曲靖站”的时候,他们知道即将开赴前线。据哈斯乌拉回忆,他1984年入伍正式成为了一名兰州军区第一电子对抗营战士,紧接着就被派往广西南宁市某部学习了一年的越语,1986年开赴云南老山前线,前后共参加了四次对越自卫反击战役,在老山前线主峰猫耳洞中,通过电台监听破译敌军情报。为了安全隐蔽,参战部队大量挖掘猫耳洞工事,云南属于热带雨林气候,洞内燥热潮湿,有的战士赤裸着身体,有的用装土的蛇皮袋挖几个洞套在身上。由于气候潮湿,有些烈士及越军的尸体运送不及时雨淋日晒,细菌泛滥,许多战士身上已经溃烂,就这样他们一待就是三个月。他说,只有真正住过猫耳洞才知道什么是度日如年。战士们总说:洞中一年,把一辈子的苦都吃完了。

半夜手榴弹地毯式轰炸袭击,被埋在猫耳洞中的哈斯乌拉充满了恐惧,但清醒地记得战友们呼喊他的声音,被挖出来后,看到身边倒下的战友,他说了一句:“活着真好”。接下来是在封锁线战火中突围占据战时主体位置,他又从炸烂的车底爬出来,捡了一条命……这种事情在战时不胜枚举。

如今的他已在阿拉善盟交警支队工作17年,身上的那一抹军绿换成了藏警蓝,换不掉的是他“保家卫国,义不容辞”的坚定信念。

守望相助  中蒙边境的守护

徐忠泽,1986年入伍,服役于阿拉善军分区某边防团。当他看到这些老照片时,感叹时光飞逝,物是人非。在他对我们讲述军旅生涯时,“狼仰天长啸”、“饥寒交迫”、“生死一线”等情景在他的脑海中显现,所有的一切就好像发生在昨天。那时,越战接近尾声,边防团的生活紧张而又拮据,白天高强度的集训,夜晚不定时的全副武装拉练,整个人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每天的补给就是用芽麦磨成面粉做的馒头,难以下咽,不易消化。在一次侦查任务中,随行车辆坏在途中,他与连队战友在中蒙边境线距蒙古国哨所只有十几米的沟壑中隐蔽等待救援。在等待中,蒙方哨所不断地用信号弹进行武力威胁,饥肠辘辘的他们在夜晚伴着饿狼的叫声煎熬着…三天两夜过后,终于等来了救援车辆,那一刻,他的内心无比激动,整个人瘫了下来。

1990年3月复转进入阿拉善盟公安局交警支队。27年的警察生涯,一样的信仰,一样的坚定,一样地守护祖国边陲,一样地守卫人民平安,徐忠泽以无限忠诚,书写一生的荣光。

无悔青春  军警营里别样的生活

白荣,1992年入伍,18岁的青春奉献给了军营,在张家口65集团军担任着通讯工作,直接面向首长机关和部队官兵,工作容不得半点闪失,每天必须把机台当战位,像男兵一样去战斗,才能确保完成任务。对于话务兵来说,“脑功活、耳功清、口功热、手功巧”是最基本的业务要求,为了能够胜任工作,白荣常常在熄灯后打着手电筒钻在被窝里熟记上千个电话号码,数百条勤务用语和各种番号、代号,常常手里拿着小本本,念念有词。3年的军营生活,种过水稻,养过猪羊,干过从来没有干过的农活。在重温部队生活时,她笑着讲述秋收时,蚂蝗钻进裤腿时,用力拿着板鞋抽打着自己的裤腿,在收割庄稼特别累的时候,会倒地就睡,以天为被、地为床,都能够睡得很香。

转业回到阿拉善,她又进了警营,从警后的她,依旧保持“老黄牛”的精神,继续发扬着部队的优良传统,从不叫苦,从不叫累,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工作,认真负责地完成着每一项工作任务。

双拥家庭  忠于共同的信仰

赵勇,1990年入伍,服役于巴彦淖尔盟武警支队机动中队;娜丽,1990年入伍,服役于二连浩特边检站。1993年、1994年二人相继转业至阿拉善盟公安局交警支队工作,同样的经历、共同的话题,让他们很快走到了一起。执勤路上的相互陪伴,工作之余互道一声平安,双警家庭是令人羡慕的,有着稳定的收入体面的职业,但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忙碌的工作,致使他们没有时间照顾孩子,经常将孩子暂寄在别人家,对孩子的亏欠让他们每次面对孩子时都感到无比的内疚。用赵勇的话说,互相支持、互相理解,就是化解工作与家庭之间矛盾的最好方式。在这个特殊而又光荣的家庭,他们既是战友,也是爱人,把“警察蓝”穿成一辈子的情侣装,对于工作,他们相互支持;对于家庭,他们相互关心。

苦乐岁月  此生无悔忠诚心

甄敏,2002年入伍,服役于呼和浩特市公安边防总队。经过三个月艰苦的新兵连训练后,成为了一名合格的边防武警战士。下连后,被分配到呼和浩特市公安边防指挥学校服役。在边防指挥学校教勤中队,因出色的工作业绩,被后勤班评选为“优秀士兵”。俗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转眼间两年过去了,他由部队转业从事公安工作。

经过部队两年的锻炼,甄敏磨炼了自己的毅力,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转业回到阿拉善从警11年,他依然牢记从部队复原时中队长讲过的话:回到地方以后,要继续发扬部队优良传统,不怕苦,不怕累,保持部队优良作风,退伍不褪色。

军警情缘  平凡岗位无悔追求

宁飞,1990年入伍,服役于阿拉善军分区额济纳旗边防团,江苏人。谢军,工作于阿拉善盟中级人民法院。“爸爸、妈妈,有你们我很骄傲和自豪!”女儿小的时候,身为军人的宁飞总不在家,身为法警的谢军加班加点更是家常便饭,常常几天早出晚归看不到女儿,遇上大案情更是十几二十天见不到人影。一次生日,原本答应女儿陪她过生日,宁飞因为紧急任务部队下达归队命令而食言。在他转身的那瞬间看到女儿眼里委屈的泪花,心里的那份酸楚只有他自己才能体会。

这是一个平凡的家庭,却又是一个不普通的双警之家。他们都是警察,他们都为了头顶的警徽不分昼夜,舍小家为大家。他们不愿忙碌成为借口,不愿人生留下遗憾,他们相互支持着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用忠诚与奉献实现着人生价值。

1.内蒙古社区报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内蒙古社区报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内蒙古社区报",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内蒙古社区报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内蒙古社区报编辑修改或补充。


阅读延展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