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保”工程筑牢生态屏障阿拉善盟
近日,记者在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金星管护站看到,护林员们像往常一样来到辖区内设置的标准地进行观察。据了解,金星管护站共设置了3个标准地,护林员每年都会定期到这里观察记录植物长势、植被恢复情况。
护林员到辖区设置的标准地进行观察。
贺管局镇木关管护站站长孙兆林告诉记者,自“天保”工程实施以来,贺兰山林区便开始实行退牧还林。“这些年贺兰山的变化非常大,尤其是观察标准地,几乎一年一个样,再加上今年降雨量高,树木植被长得都不错。”孙兆林说。
“天保”工程即天然林保护工程,是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生态建设举措。为确保贺兰山林区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林业部门将“天保”工程与“退牧还林,移民搬迁”工程相结合,对沿贺兰山林区影响到林区植被更新的六个苏木镇的畜群点和牧户全部搬迁,确保搬迁牧民“搬得出、稳得住、不反弹”。
贺管局金星管护站的站长顾自栋已经当了30多年的护林员,他告诉记者,过去巡山很少能见到成群的岩羊和马鹿,如今,随着林区内生态植被的恢复,野生动物数量增加不少,巡山时经常能碰见各类野生动物。“以前存在牧户家的牲畜啃食植被的现象,所以草木都长不高,再看看现在草的长势,说明退牧对林业确实起了很大的作用。”顾自栋说。
据了解,我盟实施“天保”工程以来,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青海云杉、金露梅灌木这两种贺兰山最常见的植被,其数量也呈逐年递增趋势,森林覆盖率显著提高。据统计,“天保”工程重点区域贺兰山森林植被覆盖率由1999年的37%提高到现在的42.9%,林区植被覆盖度近80%;野生动物群落日趋壮大,马鹿由1999年的3000头增加到现在的4900头,岩羊由1.6万只增加到现在的近3万只。该工程的建设不仅改善了百姓的生活环境,更为我盟筑起了一道坚固的生态安全屏障。
据相关部门统计,截至目前,我盟共完成公益林建设任务530.5万亩,其中,飞播造林350万亩、封山育林127万亩、人工造林54万亩。
1.内蒙古社区报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内蒙古社区报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内蒙古社区报",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内蒙古社区报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内蒙古社区报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