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禁区”的奉献者阿拉善盟

/ / 2017-07-28 09:46
在内蒙古八千里边防线上,有这样一个响当当的基层站所——算井子边防派出所,它是我区乃至整个公安边防部队官兵忠于职守、无私奉献、服务人民的典型写照

——记全国优秀公安基层单位算井子边防派出所

“生命禁区”的守护者

大红山上重温入党誓词,坚定戍边信念。

在内蒙古八千里边防线上,有这样一个响当当的基层站所——算井子边防派出所,它是我区乃至整个公安边防部队官兵忠于职守、无私奉献、服务人民的典型写照。在算井子边防派出所,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勇于挑战生命和精神的极限,与大漠为伍、与戈壁为伴,在“生命禁区”用青春和热血践行着“坚守、传承、奉献”的誓言。

算井子边防派出所成立于1971年,驻守在我区最西部的马鬃山地区,担负着102.79公里边境线和2.1万平方公里边境管理区的公安边防保卫任务,现有干警12名。这里年均降水量不足40毫米、蒸发量则高达4000毫米,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该地区认定为“人类不能生存的地方”。然而46年来,一代又一代边防干警坚守在这片大漠戈壁上,用自己的青春与汗水戍卫着一方土地的安宁祥和。

“天上无飞鸟,地下不长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是对算井子地区的形象描述。在这里,20岁的卫生员曾为难产的牧民接生;在这里,官兵走包串户为牧民送去所需的柴米油盐;在这里,官兵不辞辛劳为牧民群众张罗婚丧嫁娶、转场搬迁;在这里,官兵为老阿妈送医送药、牧羊、剪驼毛……只要是群众需要,哪怕针尖大的事,派出所都当作大事去做。在这个特殊的环境里,对牧民来说,边防派出所就是他们的主心骨、当家人。近年来,算井子官兵在继承“戈壁十大员”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拓宽为民、便民、利民、富民的新渠道,在大漠深处筑起了一座爱民为民的丰碑。

64岁的孤寡老人苏依勒图雅,一直生活在距离派出所20公里外的戈壁深处,被算井子官兵亲切地称为“额吉”,老额吉也将边防官兵当作自己的“兵儿子”。2015年6月,算井子地区突降一场罕见的暴雨,雨水冲垮了老人家的羊圈。为避免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派出所官兵在了解情况后立即赶赴老人家中,帮助补修羊圈,打地基、提水、和泥、搬石块……炙热的炎夏映衬着官兵火热的爱民情怀。

算井子辖区内大部分属“无人区”,素有“五十公里做邻居,一百公里去串门”的说法,由于辖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群众物质、精神生活十分匮乏,派出所便成了方圆几百公里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官兵们在承担繁重的边防保卫任务的同时,还充当着算井子地区的卫生员、保卫员、邮递员、售货员、宣传员、放牧员、炊事员、理发员、科技员、信息员,有时就连群众家的婚嫁丧娶,都由派出所帮助张罗,派出所也因此被当地牧民群众亲切地称为“母亲派出所”。

2016年12月,一支国家地质勘探队因燃油不足,在算井子地区乌珠尔山被困,由于不熟悉当地地形,2辆车共6人被困近7个小时。当时天色已黑,气温骤降至-15℃,车上的水和食物全部耗尽,情况十分危急,无奈之下他们爬上附近的山头借助微弱的手机信号,拨打了“110”报警电话。警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派出所官兵迅速赶赴失踪地点进行搜救。战士们顶着寒风,仅用1小时就赶到了车辆被困地点。当吉普车重新发动时,被困人员激动地说:“要是没有算井子边防派出所官兵,今天可就困在戈壁滩里了!”在算井子,像这样的亲民爱民事迹不胜枚举,在这个特殊的环境里,边防派出所就是牧民群众的主心骨、当家人、守护神。

江苏籍新入警大学生钱维韬在完成为期45天的培训后,在日记中这样写到:“从小在南方的城市中生活,毕业后又到了环境优越的边检站工作,同样是戍边军人,我竟不知道远方的战友们过着这样艰苦的生活。听了那些前辈在大红山顶勒石铭志的故事,让我再也抑制不住感情,眼泪夺眶而出。”

能尽快抱上孙子是派出所警长乌其尔父母最大的心愿,可他每次都说放不下手里的工作,休假一推再推。2016年春天,为了绿化营区,乌其尔带着参训学员种下了147棵“励志树”,担心缺水、大风等气候因素影响,小树苗难以成活,乌其尔像照顾孩子一样白天黑夜守护着树苗。所领导曾多次与乌其尔谈话,劝他赶紧休假回家完成父母的心愿,可他总说:“生孩子的事什么时候都能办,但咱这里能存活一棵树不容易,况且每一棵树都凝聚了参训学员的汗水和希望,我想等到树苗长大一点再回去。”就这样,假期一拖就从春天拖到了夏天。就是这样一群可爱的人,不畏艰辛,在苍茫大漠谱写着爱民的诗篇。

霓虹闪烁的都市生活,令多少年轻人心动。但在算井子边防派出所官兵心中,辖区群众热切期盼的眼神和“立足于本职、创新于传统、奉献于时代”的算井子边防精神,却令一代代边防干警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在这方土地上默默坚守,用行动诠释献身边防事业、谱写无悔青春的内涵。

1.内蒙古社区报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内蒙古社区报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内蒙古社区报",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内蒙古社区报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内蒙古社区报编辑修改或补充。


阅读延展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