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左旗绿洲博物馆:半世纪追寻绿色梦阿拉善盟
阿左旗绿洲文化博物馆位于巴润别立镇图日根嘎查,是阿左旗全域旅游示范点之一。馆内共设有追寻绿洲之源、体验绿洲文化之韵、关注绿洲生态之路、探索绿洲发展之策等四个展区,展厅面积约590平方米。在这里,你可以全方位、立体化地了解到巴润别立镇半个世纪的有机农畜产业发展历程。
巴润别立镇作为全盟第一个规划开发的人工绿洲,经过半个世纪的开拓与奋进,将绿洲文化与农耕文化、草原文化和商业文化深度融合,在助推阿拉善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阿拉善构筑起了一道强大的生态屏障。接下来,就跟着记者一起去探寻巴润别立镇的绿洲梦。
“老物件”揭示绿洲梦
走进阿左旗绿洲文化博物馆,你会被那金黄色的麦穗和原始古老的农耕生产工具深深吸引。从一件件文物身上,仿佛可以感受到当时文物工作者深入巴润别立绿洲西侧的腾格里沙漠,进行考古调查时的那份惊讶与惊喜。惊讶于在这黄沙漫漫中的绿洲腹地里,竟然还遗落着众多史前文化遗物;惊喜于汉代农耕文明发展遗留下的墓葬陪葬品,在经过历史的洗礼后,仍完整的保留下来。
阿左旗绿洲博物馆馆长吴红梅,是建馆以来与这些展品接触最多的人之一。她告诉记者:“第一展区主要展示有反映农耕文化的石磨盘、石磨棒和陶器,也有体现游牧文化发展的细石器工艺系统。滚滚黄沙之下掩埋了多少关于绿色的故事,而贺兰山下那些古老的神面像和栩栩如生的野生动物岩画,更昭示出这片绿洲曾经的神秘与辽阔。”
说话间,吴红梅打开一张记录着捐赠者姓名的名单。“这里的许多展品都是由巴润别立镇当地的农牧民捐赠来的,真是感谢农牧民朋友的倾力相助,是他们用一件件‘老物件’揭示了巴润别立的绿洲梦。”吴红梅感慨地说道。
创新变革推动绿洲发展
巴润别立绿洲地处腾格里沙漠东部边缘,干旱少雨,水源缺乏,植被稀疏。“羊不过三千,地不过千亩”,这句流传在民间的谚语,正是对巴润别立镇当时农牧业发展状况最贴切的表述。
正是如此艰苦的环境,才强烈激发出人民的智慧。“在第二展厅的裸展区,主要集中展示了一些较为普遍的农牧业生产用具,其中大部分都是由当地农牧民亲手制作的。在当时生产力低、物资匮乏的年代,农牧民在经营农牧业活动的过程中,总结经验,不断创新,用最简单的用品组装出既省力又轻巧的农业用具。”吴红梅指着悬挂在展厅内的犁、耙、铁锹等农业用具说:“我们也希望通过这些农耕用具,让前来观展的人切身体会到农业科技的进步,也正是因为生产工具的不断变革、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才有了我们如今幸福的生活。”
据了解,1954年巴润别立绿洲耕地面积仅有1556亩。60年后的今天,绿洲耕地面积达到90000多亩。1970年,巴润别立镇绿洲项目上马建设,经过广大农牧民的不懈努力,该镇牲畜头数达到85661头(只),耕地79364亩,生产总值达20718万元。
关注生态筑起绿洲屏障
绿州的建设离不开植树造林。在水资源匮乏的自然条件下,勤劳质朴的绿洲人客服重重困难,让绿色的希望生根发芽。植树造林,不仅涵养了水源,也逐步改善了绿洲小气候,更重要的是,一道道防护林成为绿洲的保护屏障。
据吴红梅介绍,为缓解旱情,解决人畜饮水、农田灌溉等问题,曾经的巴润别立镇也掀起过打井、修渠的热潮。人们大规模开发农田、增加牲畜数量,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也遭到了严重破坏,地下水位下跌。在经历过失败之后,绿洲人不断总结经验教训,逐步走上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这一展区主要通过文字与老照片相结合的形式,更为直接地带领观众回顾50年以来,绿洲人在与沙漠的‘抗争’中开辟出沃土的那份坚韧与执着,也正是他们,用双手阻挡了腾格里沙漠东进的脚步,为巴润别立镇筑就了一条生态文明的发展之路。”吴红梅说。
着力打造生机盎然的新绿洲
走进第四展区,你会被浓浓的书香气吸引。这里陈列的书籍,有的已经有些泛黄,有的封面已经残损,但老一辈绿洲人就是通过对这些书籍的不断求索,转变观念,改变经营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节水、观光休闲、高效农业和高端养殖业,在探索中不断前行。
如今的巴润别立绿洲认真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节水农业、高端畜牧业、精品林果业等特色沙产业方面,继续秉承开拓进取、崇尚自然、坚韧顽强的绿洲文化精神,不断开辟生机盎然的新绿洲。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推进,许多农牧民在网上就可以学到先进的农牧业经营管理模式,但还是会有人愿意走进绿洲博物馆,去看看那些原始的农耕用具,翻翻这些‘古董’书。他们说,虽然有些东西被时代淘汰了,但老一辈追寻绿洲梦的那份执着,更值得每个人去学习。”吴红梅说。
1.内蒙古社区报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内蒙古社区报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内蒙古社区报",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内蒙古社区报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内蒙古社区报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