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日子越过越带劲儿”通辽

通辽日报 / / 2017-07-06 13:44
行走在库伦旗大街小巷,一幢幢错落有致、绿树掩映下的新民居,成为公路两旁的风景;一条条干净整洁、纵横有序的水泥路通村到组,便利了村头百姓;一阵阵香甜清新的瓜果徐徐...

万人安代有看头。仇玉敏 摄

草原书屋成为牧民学习技术的“加油站”。呼日乐巴特尔 摄

广场舞舞出幸福生活。鲁丽超 摄

幼儿园里欢乐多。刘书宇 摄

茫汗艺术团自编自演当主角。

校园里的那达慕。呼日乐巴特尔 摄

行走在库伦旗大街小巷,一幢幢错落有致、绿树掩映下的新民居,成为公路两旁的风景;一条条干净整洁、纵横有序的水泥路通村到组,便利了村头百姓;一阵阵香甜清新的瓜果徐徐飘香,洋溢着幸福的味道。村民喝上了纯净的自来水,住上了新房,看上了有线电视,用上了互联网,上学、看病不再难……用水泉乡石灰窑子村养着扶贫牛脱了贫的邓洪亮的话说:“政府处处为咱们老百姓着想,这日子过得越来越带劲儿了,要是搁在以前,这么好的日子想都不敢想呐。”

2016年以来,库伦带领和依靠全旗18万各族人民,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始终坚持“绿色立旗、文化名旗、旅游强旗、科教兴旗”发展战略,统筹做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积极推进安居幸福、产业致富、基础改善、民生保障、生态保护五大工程,励精图治,务实进取,广袤的山乡大地,处处呈现出“万马奔腾为民生,誓让百姓笑开颜”的温情景象,实现了“十三五”的良好开局。

翻看库伦发展的成绩单,一份漂亮的民生答卷令人振奋,见证了库伦人民在脱贫致富奔小康之路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2016年,全旗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2011元和9170元,分别增长8.5%和8.3%,全旗187个行政嘎查村水泥路通畅率达到100%,改造危土房2131户,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200万元,安置新增就业1405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89万人,新农合参保人数达到11.69万人,共有建档立卡5149户12856人口以“一对一”“一对多”形式结对帮扶……一串串无声数字的背后印证着一个生动的事实:重视民生,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在这里,已成为每一名党员干部心系群众的自觉行动。

“现在,我们农村可不比城里差。”

“以前,村里没有一条像样儿的路,到镇上赶集,来回得走一天。现在好了,政府给我们修了水泥路,出个门方便多了。”扣河子镇哈达图村计青春说,他的话不仅道出了群众的心声,也表达了百姓的感激之情。

近年来,库伦旗把修路作为改善民生的大事要事来抓,一届接着一届干,山区交通状况得到改观。旗交通运输局局长董辉告诉记者,为彻底解决群众出行难题,在每年实施各类交通项目的同时,编制了全旗公路建设规划。去年,建成通村水泥路342公里,完成嘎查村街巷硬化1692公里。今年,还将计划完成全长36公里的扶贫公路和全长97公里的国道505库伦至扣河子公路升级改造项目,将极大改善西部山区的交通状况。

如今,一个个干净整洁的村庄在湛蓝天空的映照下格外美丽,平坦的通村路、入户路把家家户户串联起来,同时也串联起群众的幸福感。为了让群众享受更好的生活,该旗还实施了苏木乡镇(场)幼儿园、文化大院、标准化村级卫生室建设等一批关乎百姓冷暖的实事好事,每个村里,幼儿园、卫生室、文化大院等公共场所一应俱全,昔日泥泞贫瘠的穷乡僻壤变成了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欢乐园。

今年,该旗按照“一镇一特色,一镇一风情”的思路,鼓励各苏木乡镇发挥自身优势,全面推进建制镇建设,年内每个建制镇投资不少于1000万元,着力完善镇区基础设施,重点实施扣河子镇、额勒顺镇、格尔林3个市级重点镇村建设,打造环境良好、风格独特的特色小镇。进一步完善和巩固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成果,补齐短板,建立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入长效机制,广泛开展“文明村镇”“美丽庭院”和“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充分调动群众共建共管的积极性,力求美丽乡村管得好、护得长、美得久。

水泉乡南沟村党支部书记庆贺告诉记者,“近年来,国家的好政策为农民带来了新希望,村里人住上了新房、接上了宽带、开上了小汽车,便民超市也开到了家门口。现在我们农村可一点儿也不比城里差。”

谈起生活的种种变化,库伦旗老百姓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话语间流露出对家乡的热爱和依恋,这正是库伦旗关注民生、重视民生、改善民生的最生动体现。

“学校变化越来越大,我们越来越爱上学了。”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近年来,库伦旗坚定不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大气魄、大手笔进行重教兴学,全旗各中小学校的校容校貌与教学设施设备时刻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去年10月,库伦旗顺利通过国家级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旗督导检查评估验收。全旗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与民族教育协调发展,一个不断完善、充满生机的教育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学校的变化越来越大,有了塑胶跑道,建了各种球场,上课还可以看视频、听音乐呢。”库伦一中高二(4)班阿娜尔兴高采烈地介绍自己的校园。

宽敞明亮的教学楼宇、鸟语花香的校园环境、规范整洁的塑胶跑道、先进精密的教辅器材……走进库伦旗的各中小学校,都会被优质的教学环境所吸引。

几年的攻坚,促进了库伦教育的公平、均衡、协调发展,库伦旗把教育难点做成了民生亮点。“我们从外地来这儿打工,本以为孩子入学是个难题,没想到,校长告诉我不管从哪里来的学生都可享受同样优质的教育。我家孩子第一次来,看到漂亮的校园,就喜欢上这儿了!”在红旗小学,一外来务工人员因孩子读书问题得到解决深感满意。

现在,不管城市还是乡镇,办学条件都得到了切实有效的改善,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校。为了改善办学条件,库伦旗加速改善农村牧区学校的教学、功能库室、图书、就餐、住宿、饮水、卫生间、取暖等条件,各中小学的计算机室、音乐室、美术室、实验室、图书室等配备齐全。目前,全旗小学和初中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为5.1平方米和6.4平方米、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为10.9平方米和11.7平方米、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占有值为3027元和3276元、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为10台、生均拥有图书量为20.6册和28.5册。

“前几年,各个学校发展不平衡。现在,我们补齐了短板,为了孩子们能在舒适的环境中学习、成长,我们付出再多也值了。”库伦旗教体局负责人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和使命。

此外,为了打造书香、魅力、特色校园,库伦旗坚持特色发展优先,立足地域文化传统,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扣河子学校修身立德文化、库伦三中绿色生态文化、茫汗中心校安代传承文化、哈尔稿中心校蒙古长调传承、回民小学爱国主义教育文化等特色校园的打造,有效提升了办学内涵,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也让城乡教育不断走向优质发展之路。

“歌声笑声多了,健身运动的多了,民风也更淳朴了。”

“以前我们农闲时间只能在家看电视或者串串门、打打麻将,现在我们村也有文化大院了,家里没活儿的时候,我们都来这儿扭秧歌,老热闹了。”扣河子镇窝铺坑村村民杨素花说起村里的变化,不禁喜上眉梢。

近年来,库伦把文化作为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点睛之笔,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广泛的群众基础,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出台给力举措,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用实践描绘出文化惠民、文化利民、文化育民的一幅幅和谐生动画卷。

目前,库伦各基层文化站、嘎查村(社区)文化室在内的文化设施全部免费开放,草原书屋、惠民讲堂、远程教育站点已实现各嘎查村(社区)全覆盖,新建的4座地面数字电视发射基站让3万户、10.5万农牧民群众收看到了清晰稳定的地方电视台节目。在此基础上,还启动实施了基层文化建设“12345”工程,现在,全旗已有文化大院196个。

“这些文化大院发挥了不小的作用,让库伦旗城乡歌声笑声多了,邻里纠纷少了;健身运动的多了,赌博酗酒的少了,民风也更淳朴了。”该旗文化馆馆长陈宪萍说。

今年,库伦以“守望相助·亮丽北疆”为主题,广泛、深入、持续开展庆祝自治区成立70周年群众性文体活动,并突出抓好专题文艺展演、图片成就展、民歌比赛、知识竞赛、书画作品展、全民健身等形式多样、富有特色的群众性庆祝活动,共精心组织相关活动140余场,在全旗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全领域的群众性文体活动格局,让广大群众在活动中不断提高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自豪感和使命感,为打造绿色库伦、文化名旗提供强大的文化滋养。

同时,“文化下乡”作为库伦旗文化惠民工程的一项重点,也使得广大农民的精神面貌和文明素质得到大幅提高。全旗各文艺团体积极开展“送戏下乡”“文化惠民”“和谐库伦”等文艺宣传活动,每年下乡演出1000余场。一个个近在咫尺的大舞台,让群众在家门口圆了文化梦,尽情地享受美好的精神文化生活。

“改善民生与发展经济是一个城市的软实力和硬实力,二者缺一不可。发展就是为了民生,发展的成果更要惠及万千百姓。”这是旗政府旗长张玉玺经常说的一句话。

随着众多基础性民生项目不断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持续推进,民生短板不断补足,点亮万家民生灯火,让全旗18万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更有获得感。

1.内蒙古社区报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内蒙古社区报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内蒙古社区报",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内蒙古社区报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内蒙古社区报编辑修改或补充。


阅读延展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