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水地村“社会组织+”服务模式助推产业融合发展赤峰
红山区红庙子镇西水地村位于赤峰城区东部红山脚下,西邻红山文化遗址景区和红山国家森林公园,东邻红山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是典型的近郊村。近年来,西水地村整合各项区域发展优势,为促进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的转型升级,探索了“社会组织+”服务模式,开启了各项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引擎。
2015年,西水地村依托李家湾原有果园基础,高标准规划建设了沿河800亩果品种植园区。为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实现果品种植规范化、规模化、现代化发展,西水地村成立了“绿赛种植专业合作社”,引进适合本地生长的“寒富”苹果品种,流转本村土地800亩。同时,成立专业服务队,定期对果树栽培种植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指导,并搭建果品销售电商平台,积极开拓果品外销市场,为果农构建了“产前、产中、产后”全程跟踪服务体系。目前,合作社已吸纳会员120户,全村果品种植面积突破2200亩,园区各项基础配套设施全部建成后,预计年均利润总额将突破1200万元,实现了西水地村由传统产业向新型绿色发展道路的成功转型。
西水地村距离市区中心不足10公里,特别是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以来,村庄环境愈加整洁优美,各项基础设施条件日益完善,而城市游客渴望回归自然消遣休闲的愿望又日渐强烈。藉此,西水地村大力实施了乡村旅游“一带一线”战略,依托果品种植园区,规划“乡村休闲农业观光带”,设计“体验式”“订单式”休闲农业项目,实现农业产业增值;借助红山旅游资源,规划了“自驾、骑行乡村短途旅行线”,拓展了赵记老酒古法酿造展示馆、滑雪场、农家乐等乡村旅游资源,打造“红山文化第一村”品牌。为了将各项旅游要素聚集起来,实现抱团经营,西水地村成立了“乡村旅游协会”,定期组织会员开展乡村旅游宣传推广、资源配置、技术指导、信息咨询、行业自律、法律援助等服务活动,搭建起经营者与市场沟通的桥梁,提升西水地村乡村旅游整体实力,使乡村田园变为城市居民的观光园、休闲园、体验园、采摘园,使农家产品变为旅游商品,让青山绿水变成了金山银山。
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本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加,为有效增加农民收入,以实现“产城融合”发展为理念,西水地村成立了“就业服务站”,为分流农村富余劳动力开辟了新途径。与红山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紧密衔接,一方面详细了解企业用工需求,另一方面动态掌握本村劳动力资源状况,搭建起村企劳动力供需平台。同时,定期为村民组织开展劳务技能和相关知识培训,有序组织本村600余名劳动力就近进园区务工就业,获得稳定工资收益,促进了农民向产业工人的转变。
西水地村通过探索“社会组织+”服务模式,使广大农户走上了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提升了服务业发展档次,实现了农民向产业工人的转变,拓展了农民增收渠道,优化了产业结构,为实现各项产业融合发展注入了持续推动力。
1.内蒙古社区报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内蒙古社区报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内蒙古社区报",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内蒙古社区报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内蒙古社区报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