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残疾人构筑完整“心”世界通辽

通辽日报 / / 2017-06-13 11:13
一名名残疾儿童走进校园,一户户残疾家庭摆脱困境,一个个助残平台相继建立,一次次助残活动深入开展……在幸福的笑脸背后,饱含着奈曼旗残疾人工作者为民务实的工作精神和...

为残疾人发放救助金

发放护理床。

爱耳日为听障人士发放助听器材。

眼科医院免费眼病筛查,进行白内障、青光眼治疗。

新镇张庆民家的新房。

康德苑养老康复院正在进行康复训练的患者。

一名名残疾儿童走进校园,一户户残疾家庭摆脱困境,一个个助残平台相继建立,一次次助残活动深入开展……在幸福的笑脸背后,饱含着奈曼旗残疾人工作者为民务实的工作精神和大爱情怀。

近年来,奈曼旗残联从实处着手,立足群众期盼求创新,加快推进残疾人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提高残疾人增收“造血”功能,力争让每位残疾人都过上好日子。

提供康复救助 让残疾患者重拾生活信心

“凤雪,再来一次。”“凤雪,好样的!”在旗博爱儿童康复中心康复室里,康复治疗师正在帮助脑瘫儿童凤雪做行走训练,从一开始的无法站立,到可以独立站立1秒、5秒……经过两个多月的康复训练,11岁的凤雪已经能够缓慢地独立行走。

“多亏政府的这些康复项目,才让我的孩子拥有和同龄孩子一样快乐成长的机会。”凤雪妈妈由衷地说道。凤雪刚出生不久就被确诊为先天性脑神经损伤,都快10岁了还不能正常站立和行走。为了治好孩子的病,夫妻俩竭尽所能,四处奔波,可孩子的病没有丝毫好转,生活也变得家徒四壁、一贫如洗,成了村里最贫困的家庭之一。

就在凤雪的父母一筹莫展,即将放弃之时,旗残联上门走访,针对凤雪的身体状况提出了康复救助的建议,这让凤雪的父母在绝望中看到了希望。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他们进入了奈曼旗残疾儿童康复中心。

如今,孩子日新月异的变化,让凤雪的父母欣喜万分,更让这个濒临崩溃的家庭找回了久违的幸福。

躬身解民忧,实干惠民生。在走访调研中,家住八仙筒镇胡佳鑫一家的艰难境遇给残联一班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年20岁的胡佳鑫是内蒙古师范大学的一名学生,2015年,正在家中过暑假的她突发脊髓血管瘤。经过在北京40多天的手术和康复治疗,花季中的佳鑫虽然保住了性命,却因高位截瘫失去了活动能力。

“第一次到佳鑫家走访的时候,她的整个身体几乎都没有知觉,能动的只有嘴和眼睛,生活起居需要父母两人才能照顾过来。”奈曼旗残联理事长姚常明说。当时,面对病床上的女儿和20多万元的外债,佳鑫的父母已经完全陷入了绝望的境地。

康复一人,就是“解放”全家。佳鑫的境遇让人惋惜,也坚定了旗残联救助的决心。在旗残联的沟通协调下,佳鑫住进了奈曼旗康德苑养老康复院。请专家制定康复方案、协调康复医疗资金、开展心理辅导……旗残联也是全员上阵。

“我一定会再站起来,重新回到同学们的中间。”病床上的胡佳鑫这话说得坚定而有力量。短短的一年时间,她不但能够独立坐着,还能规范地写字、简单地使用手机。目前,妈妈一个人就可以帮她做完康复项目,爸爸已经去打工赚钱。

昔日阳光自信的笑容又回到了佳鑫的脸上。

为下肢缺失者安装一条假肢,让他们能自由出行;为听力障碍者送上一台助听器,让他们重新回到有声世界;为视障者送上一台助视器或为白内障患者免费做复明手术,让他们看到多彩的世界……

近两年来,旗残联积极协调各方,采取新农合报销一点、医疗机构减免一点、民政红会救助一点、残联补助一点的政策,充分利用现有社会康复医疗机构,实施特困残疾人免费康复治疗。累计投入专项资金100万元,先后重点扶持发展残疾人定点康复机构两处,依托社会力量开展残疾人康复救助服务。全旗已累计完成精准康复救助残疾人586人;免费完成白内障复明术280例;免费发放轮椅等辅助器具1145件……数据不算“惊艳”,却弥足珍贵。

提高两项补贴 帮残疾家庭摆脱生活困境

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是古人对于大同世界的美好想象,如今,这一愿景在旗残联工作者那里正变成现实。

家住东明镇东明村的刘友是一名精神障碍残疾患者,平时的生活起居完全由哥哥刘发照顾,弟弟发病时一刻也离不开人,二人又都是单身,生活仅靠刘发抽空打点零工来维持,贫困程度可想而知。

然而这种困境在今年开始有了好转,兄弟俩不但将敞了几年的厨房和卧室安上了门,还添置了一些常用的家具。

刘发、刘友生活上的变化得益于奈曼旗年初针对残疾人贫困户实施的一项新的扶持政策。为了让残疾家庭早日摆脱困境,奈曼旗将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护理补贴和贫困残疾人生活补贴标准由原来每年300—500元分别提高到1200—2400元,以此保障残疾人的基本生活,帮助残疾人摆脱生活困境。

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倾听民意。为了真正了解残疾家庭的情况,真正做到扶残到人,扶贫到户,2016年以来,奈曼旗残联的工作者们共走访建档立卡残疾人贫困家庭1256户,确定了253户,274名特困残疾人为精准扶持对象。

和刘发、刘友同样在生活上发生巨变的还有新镇斑鸠沟村的贫困户张庆民一家。

清明刚过,40岁的张庆民就开始购水泥、订地砖、买窗户,并找来邻村的亲戚,开始装修房子……,忙里忙外的同时,还不耐其烦地为双目失明的妻子介绍装修计划和进展情况,妻子王国凤虽然眼睛看不见,但也是帮着忙这忙那,一会摸摸窗户、一会摸摸地,对新房子充满了憧憬。

“这房子是我们结婚时买的,当时就已经很旧了,但是没有装修的钱,所以一直将就着住到现在。”张庆民说,当时的房子是单层的钢窗、钢门,窗户和门都很大,没有顶棚,砖墙还是用土做泥砌成的,冬天到处透风,他和失明的妻子、年幼的孩子真是受了不少的罪。“尤其是三九天,整个屋里都上冻,水缸、酸菜缸都得挪到前屋,不然都得冻裂。”说到以前的情景,张庆民仍是心有余悸。

艰难的生活场景,让残联决定从改变张庆民一家生活条件上进行扶持,除了护理补贴外,再增加1万元特困补贴,用于住房的改造和维修。

如今,曾经凹凸不平的屋地已被光洁的瓷砖代替,钢窗、钢门已经拆掉,取而代之的是宽敞明亮的断桥铝窗,外墙抹了水泥,屋内吊了顶棚,一家人将在温暖如新的房子中奔向小康生活。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点一滴总关情。两年来,奈曼旗累计为残疾人发放各类补助600万元,尤其是“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两项补贴”的提高,让更多的特困残疾人彻底甩掉了贫困的帽子,也让关爱的阳光照亮了每一位残疾人的心灵。

实施产业扶持 为残疾群体托起致富梦想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残疾人有自己的工作或产业,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不返贫,才是真正意义的脱贫。

姚建飞是义隆永镇大营子村的村民,小时候遭遇的一场火灾,导致右手臂严重烧伤,肌肉受损,从此落下残疾,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让他的心里从小就蒙上了一层阴影。

2007年,年近40岁的姚建飞结识了一起打工的残疾姑娘李凤莲,二人情投意合,喜结良缘。

有家就有了希望。结了婚的姚建飞夫妇辞去了工地上的差事,决心回家养羊谋生。

“刚开始养羊的劲头很足,但是由于没有像样的棚舍,养了几年始终都是二十来只的规模。”姚建飞说。残疾的身体,多病的母亲,上学的孩子,再加上前几年老父亲又患上了脑血栓,压得他始终喘不过气来,全家人一直徘徊在贫困线上,养羊致富的梦想也随着沉重的生活负担一天天地破灭下去。然而,这一切却在残联的一次走访中发生了改变。

“虽然身体残疾,生活贫困,但是姚建飞依然有着强烈的生活动力和致富愿望。”奈曼旗残联康复部主任梁志军说。得知姚建飞一家的情况后,经过几次走访面谈,发现养羊既适合他家的劳动能力,也是帮助他摆脱贫困的最有效方式。于是,在残联的牵头下,旗、镇、村包联干部共同为姚建飞一家制定了帮扶计划。

如今,近200平方米的砖混结构羊舍已经屹立在姚建飞家宽敞的院子里,母羊、小羊,都在独立的圈舍里悠闲地吃草。

“要不是残联帮助,羊肯定全都卖了,哪还会有今天的规模。”姚建飞说。欣喜之余的姚建飞还有了更高的目标,他决心利用建棚舍余下的资金再买几只种羊,扩大一下养殖规模,争取和全村人一道奔小康。

“民惠民富是目标,民苦民痛是失职。”在贫困残疾家庭产业扶持上,奈曼残联秉承“整体推进,重点扶持”的思路“量体裁衣”,确保每一个项目、每一笔资金都用在刀刃上。

黄花塔拉苏木的吴牧兰因儿时意外跌落而患残疾,虽然家庭贫困,但开朗乐观的她始终有一颗乐观向上的心,在旗残联3万元残疾人就业创业无偿借款的资助下,发展养羊业,家庭生活条件发生了质的飞跃,她本人也成为了全旗身残志坚的典范。如今,吴牧兰还加入了小草爱心团队,决心帮助更多的残疾人一起致富。

家住东明镇东明村的成恩江夫妻二人多年来一直靠微薄的打工收入维持生计,均因智力残疾而挣扎在贫困行列。旗残联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出资购买十只母羊,由其弟弟成恩春代养的帮扶计划。

……

这些仅是该旗助残脱贫工作的缩影。2014年以来,旗残联累计争取并投入残疾人就业创业扶持资金150万元,累计扶持80余名残疾人发展产业,让这些贫困群体实现了真正脱贫。同时还通过建立残疾人就业基地、开展技能培训、发放学习资料等形式,积极促进残疾人就业。两年来,累计培训残疾人750余人次,为近200名贫困残疾人找到了合适的岗位,帮助他们过上了有尊严的幸福生活。

1.内蒙古社区报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内蒙古社区报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内蒙古社区报",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内蒙古社区报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内蒙古社区报编辑修改或补充。


阅读延展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