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长妈妈”斯琴高娃阿拉善盟
有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蒙古族第二幼儿园园长斯琴高娃的眼中,园里的每一个孩子,都是她的心肝宝贝儿;而在孩子们的心中,她是最慈祥的“园长妈妈”。从幼师走到园长的岗位,斯琴高娃用了23年的时间。
2008年,巴润别立镇还没有公立幼儿园,为了让乡镇学龄幼儿也能享受学前教育,阿左旗蒙古族第一幼儿园在巴润别立镇设立了分园。得知这个消息后,斯琴高娃丢下年仅四岁的女儿,主动请缨,带领10余名老师来到巴润别立。斯琴高娃告诉记者:“当时条件非常艰苦,教室是当地中学淘汰的旧教室,什么都没有,最初的半个月,因为教室要装修,我们十几个人就睡在室外。”
为了减轻当地农牧民的负担,老师们主动接送孩子,早上天还没亮就出发,晚上有时把孩子都送回家已经快11点了,再加上水电线路老化,日常生活非常不方便。斯琴高娃没有打退堂鼓,她一呆就是四年,在他们的努力下,这所幼儿园最多的时候有110多名学生上学。
幼儿园的工作逐渐步入正轨,斯琴高娃面对自己的女儿时,却陷入了深深的自责。在幼儿园每个孩子眼中,她是一名优秀的老师,但在自己女儿的老师和其他家长眼中,她却是个不称职的妈妈——鲜少参加女儿学校的活动,基本不接送女儿上学。斯琴高娃的女儿乌尔才呼今年六年级了,因为母亲工作繁忙,自三年级起就开始住校了。说起女儿,斯琴高娃的眼中泛着泪花:“她很懂事,虽然有时候会抱怨,但还是很理解我的工作。其实,我对孩子挺愧疚的。”
作为幼儿园的“领头人”,斯琴高娃坚持“教师在前,管理在后”的管理理念,以身作则,打造出了一支学习、竞争、创新、创优和创业能力强的高素质品牌教师队伍。阿左旗蒙古族第二幼儿园的教师郭倩说:“斯琴高娃院长最让我敬佩的一点,就是她对工作的认真。每天早上她来得最早,必须去每个教室看看孩子们早餐吃了什么,有没有生病的孩子,出勤率怎么样。每天下班她回得最晚,还要处理一些行政工作,梳理近期的工作要点。”
斯琴高娃认为,幼儿教师是个幸福指数很高的工作,看到孩子们健康快乐的成长,特别有成就感。在和孩子们相处的时间里,她也收获了很多感动。2004年,已经毕业的孩子们得知她生了孩子,便自发组织起来,到医院看望她。
如今,斯琴高娃已人到中年,背后是一连串炫目的业绩和荣誉。她撰写的《在幼儿教学中实施多元智能化教学》《浅谈怎样对学前幼儿进行认字会话教育》等论文,赢得了同行的好评。2016年,她历时半年编写完成《社会生活体验》小班组的课本,着重于教导幼儿蒙古民族的传统礼仪和阿拉善当地的文化习俗,内容生动活泼,极具教育意义。目前,该课本已出版,并在全盟所有蒙古族公立幼儿园使用。
1.内蒙古社区报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内蒙古社区报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内蒙古社区报",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内蒙古社区报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内蒙古社区报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