绳艺匠人——佐春梅阿拉善盟

阿拉善日报 / / 2017-05-17 08:46
在巴彦浩特有位心灵手巧的女子,她以中国结为原型,结合蒙古族元素和现代审美特色,创作出琳琅满目的绳艺工艺品。今天我们就去认识这位阿拉善的绳艺匠人——佐春梅。

在巴彦浩特有位心灵手巧的女子,她以中国结为原型,结合蒙古族元素和现代审美特色,创作出琳琅满目的绳艺工艺品。今天我们就去认识这位阿拉善的绳艺匠人——佐春梅。

“择一事,终一生” 。今年52岁的佐春梅是阿左旗特殊教育学校的一名手工艺老师,专门教孩子们编织、串珠、贴画等手工课。说起为什么钻研绳艺编织,她笑着说:“这可要感谢我70多岁的老母亲,她有一双巧手,总能编织出漂亮的装饰品。”原来,佐春梅小时候,尽管物资匮乏,可母亲却能想法装饰衣物:一块不起眼的小碎布,在母亲手里能化腐朽为神奇,编织成造型奇特的装饰品。正是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佐春梅对绳艺编织有了一份灵性。

走进位于定远营的“福临轩”,墙柜、地柜里摆满了五彩斑斓的编织品,除了用线编织的项链、手链、戒指、耳环、胸花,还有用珠子串联起来的金鱼、小羊、背包、杂物盒……这些形色各异的宝贝几乎都出自佐春梅之手。在她的指尖上,普通的线绳、珠子都能变成工艺品。佐春梅对每件作品的每一个环节都精益求精,一旦出现瑕疵就立即拆了重做,在创作过程中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现在她的手法和技艺越来越娴熟。

两年前,佐春梅开始大量地编织各种首饰,编织已经成为她的生活习惯,不管走到哪里,包里总是装着几种线,只要有时间或灵感突现就赶紧编出几个花样。她通过一根根线绳,将“中国结”、“蒙古盘扣”和“串珠”等古老技艺相互结合,编制出美轮美奂的作品。

平日里,佐春梅经常琢磨创作和改进一些其它形式的编织品。她总能从生活中不起眼的小物件中获得灵感,精心打磨,经过“指尖加工”,就成了一件件崭新的小工艺品。看起来不起眼的绳艺编织,其实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漫长的文化沉淀,它融合了汉族、蒙古族千百年来的编制创作精髓。这一根根绳子在佐春梅的手里,经过穿、绕、缠、编等多种工艺技法循环有序地变化成各种图案。

佐春梅指着一件名为“马蹄莲”的编织项链向记者介绍,这件由多个马蹄莲小花组成的项链是她最喜欢的作品,看起来并不耀眼的项链,制作花费了她很长的时间。“做起来很繁琐,花瓣有三种颜色,最难的是线头的处理,因为颜色浅,一不小心烧黑就全废了。”佐春梅说,这件作品是为参加2016年阿左旗就业局举办的创作比赛而准备的,用了大半个月时间才完成,尽管比赛结果不尽人意,但自己依然喜欢它散发出的清新典雅之气。在她眼里,每个作品虽然不是名贵物品,但自己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已经赋予了它们新的“生命”。

在屋子的一角,一张桌子上摆放着泡沫板、镊子、叉子、钩针、线头、珠子、各色线卷……这些都是佐春梅创作的原料和工具。只见她坐下来,拿起泡沫板,用夹子固定好线绳,重复着打结、穿珠子等动作,手指飞舞十几分钟后,拿起剪刀剪去多余的线并用打火机烧住线头,一件简单又雅致的手链就做成了。“创作最主要的就是要有灵感,感觉好时,一天能出好几件,但有时候好几天都做不出一件满意的作品。”佐春梅说。

两年来,佐春梅创作的手工艺品已经超过百件。一个个串珠,一条条线绳,她用诚心和祝福编织成精美的工艺品。与千千万万各行业的匠人们一样,她对编织的反复雕琢,诠释着一位阿拉善人对匠人精神的执着与追求。佐春梅说,回顾过去,她对编织创作一直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早期那些来源于母亲“这个疙瘩子是这么个穿过来再那么个挽上”的学习,以及看过一本“中国结”教程而得来基础编织,目前已经不够用了。为了让自己的技术更进一步,她买了许多有关编织方面的书籍进行学习,希望能够更好地激发创作灵感,编织出更多优秀作品。“我不是什么工艺大师,就是喜欢编织,每天琢磨这东西怎么编才能更好看,就感到高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这项技艺发扬光大并传给后人。”佐春梅说。

1.内蒙古社区报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内蒙古社区报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内蒙古社区报",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内蒙古社区报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内蒙古社区报编辑修改或补充。


阅读延展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