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篮——不能忘记锡林郭勒盟

/ / 2017-05-10 16:31

前些天,一位微友给我发来了一张照片,打开一看,居然是我多年前发表于《锡林郭勒日报》上的一首小诗,我几乎已经淡忘了的一首旧作。那位朋友当时正在翻阅过去的《锡林郭勒日报》,我便请他将所看到的我的旧作都拍照发给我。接下来,陆陆续续大约有10多首诗作发了过来,虽然照片上的报纸已经很陈旧了,但我依稀还能嗅得出那纸张散发出来的油墨,是那样的熟悉、那样的温馨、那样的令我魂牵梦绕。虽有恍若隔世之感,却又如昨日情景再现,那一幅幅诗作的照片推开了我的记忆之窗,让我再度回忆起往昔那段令人怀念的岁月……

凭心而论,《锡林郭勒日报》是我创作起步的摇篮,那片绿色的园地“锡林河”更是让我神往的一片圣土。渴望在那片花卉纷争的园地里盛开一束自己的文学之花,是我多年来的梦想。

那时候中国有一个特殊群体——文学青年,由于错过了读书机会,无数青年便涌上了文学的诺亚方舟。文学拯救了他们,他们怀着一个共同的梦想拿起了笔,开始了各自的创作旅程,更确切地说,是开始了他们的作家诗人之梦。由于有了“锡林河”,我也成了这个群体里的一员。说来好笑,由于当时文化知识的贫乏,却跑去搞文学,以此实现自身价值。当年有许许多多我这样的文学青年,他们拿起手中的笔,虽然不知道什么是诗歌、什么是小说,但他们无知者无畏,初生牛犊不怕虎,从干中学,学中干,一边写一边摸索诗歌或者小说的规律。我正是这样的一个文学青年,所幸的是有了“锡林河”这片文学园地,自己那些稚嫩的作品都能发表出来。现在读来,着实幼稚可笑,但每一个人在成长时都曾有过自己的婴儿时期,必然都得经过这一过程。

提起“锡林河”,就不能不提及两位师友。第一位是时任“锡林河”的编辑杨舜才老师,我的第一篇处女作便是由他编辑发出来的。后来他鼓励我多写,才有了我接下来的投稿。他离开报社时,曾对我抱有殷殷期望,还有些遗憾地说:“你若是在大工厂、大企业,会写出更有气魄的诗作!”第二位是高音。高音发作品比我早,他的名字我经常在报纸上看到。那时候我在锡盟运输公司当工人,而他在工程公司当工人。有一天,有个人到车间来找我,自我介绍,说他就是高音。我便记住了他的模样儿——个头儿不高,清瘦,笑嘻嘻的样子。就这样,我们结成了文友。后来他调到锡林郭勒日报社担任副刊编辑,便向我邀稿。我的第一篇小说便是由他编辑发表在“锡林河”上。我至今犹记那篇小说发表后带给我的欣喜和振奋。此后,我又在“锡林河”上发表了若干篇小说,其中有一篇《花喜鹊》成了系列小说,还连着发了两三篇。

后来我看到国内许多与我同时代的作家,他们的创作历程与我大同小异。为了弥补自己的文化不足,我业余时间在补习初中和高中没有学过的那些课程。后来,我报考了“电大”,并考入了首届电大中文班,认认真真地坐下来读了两年书。当时我们电大班里有几位报社的同学——鲁杰、赵东、闫永明、包五一、刁亚平……毕业后我调到了锡盟教育学院当老师,通过教书育人的经历,丰富了我的生活阅历。

白驹过隙,转眼人之将老。这才知道人的一生其实是非常短暂的,而你生命中最有意义的时刻,应该是你为自己确立人生目标的时候,是你事业起步的时候。因为有了“锡林河”这片园地、这张温床、这个摇篮,我便也将人生目标定在了文学事业上。这些年来,虽然一部又一部的作品问世,但我还是更加眷恋在锡林河畔萌发的那朵小花儿,它虽然微弱而不引人注目,却是生命的开端。(路远)

1.内蒙古社区报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内蒙古社区报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内蒙古社区报",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内蒙古社区报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内蒙古社区报编辑修改或补充。


阅读延展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