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军民集宁义务植树活动在集宁举行乌兰察布

乌兰察布日报 / / 2017-04-29 08:03

军民携手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

内蒙古自治区军民集宁义务植树活动在集宁举行

冷杰松艾丽华张华张英奎等参加植树

 

冷杰松艾丽华张华张英奎等军地领导参加集宁义务植树造林活动

驻集官兵与市区两级机关干部800余人参加义务植树劳动   首席摄影记者 由小强摄

山城四月,春意盎然。4月27日,集宁军民义务植树基地人头攒动,一派繁忙,内蒙古自治区军民集宁义务植树活动在这里举行,800多名军民挥揪铲土,播植新绿,共同扮靓祖国北疆这道亮丽风景线。

内蒙古军区司令员冷杰松,自治区副主席、市委书记艾丽华,自治区副主席张华,内蒙古军区副司令员张英奎,以及自治区和我市军地领导参加义务植树,为义务植树基地再添新绿。

四月的乌兰察布,春风送暖,生机勃发。植树基地内人头攒动,处处可见挥锹铲土、扶正树苗、提桶浇水的身影。上午10时,冷杰松、艾丽华、张华、张英奎等军地领导投入到植树活动中,大家三五成群,有的挥锹铲土,有的栽种树苗,分工协作,相互配合,干得十分投入。每栽一棵,大家都认认真真地扶正、培土、踩实,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半个多小时,一排排挺拔的松树就傲然屹立于基地内,让基地焕发出勃勃生机。

植树结束后,军地双方召开军民义务植树座谈会,冷杰松、艾丽华、张华分别讲话,张英奎就军民义务植树工作进行回顾总结。

冷杰松在讲话中指出,自建国初期毛主席提出“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号召以来,几代领导人一代接着一代干,到现在植树造林已经在全国蔚然成风。原北京军区、内蒙古军区和内蒙古自治区联合实施的“军民共建北疆生态屏障”工程,意义重大,是落实党中央加强生态建设的有力举措。工程规划十年,先启动的是“京津风沙源治理商都义务植树基地建设五年规划”,规划植树造林5.5万亩,每年参加植树造林的现役军人7000人,民兵预备役官兵和群众3000人,商都五年已经完成植树5万亩的任务,植树造林达250万株。从2013年又启动了“京津风沙源治理集宁义务植树基地建设五年规划”,今年是集宁义务植树基地建设的最后一年。这两个规划加起来是10万亩,植树造林500万株,成活率90%以上。期间,形成的“部队整地挖坑、地方植树管护”的军民融合植树模式,在各地推广运用。同时,也涌现出一大批有影响的生态建设先进单位和个人。

冷杰松强调,近年来,内蒙古军区积极投身驻地生态建设,先后建立生态基地149个,治理荒山荒漠和植树造林139万亩。下一步,我们要按照“植树造林,绿化祖国”这个思想,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内蒙古提出的守望相助、团结奋斗、一往无前的要求,一代接一代地干下去,为把内蒙古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的更加靓丽,作出部队应有的奉献。

艾丽华在讲话中指出,乌兰察布是自治区生态脆弱地区之一,也是祖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市在没有国家专项投资的情况下,大规模实施“进退还”战略,累计退耕还林还草1200万亩。近年来,抢抓西部大开发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机遇,大力推进国家重点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和重点区域绿化,累计完成建设面积220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8.36%,提高到现在的23.14%,2015年成功创建为国家园林城市。特别是2008年以来,原北京军区和内蒙古自治区共同启动实施了京津风沙源治理义务植树基地建设项目,连续十年在我市商都县和集宁区开展义务植树活动,解放军战士和驻地部队官兵充分发扬不怕吃苦、战天斗地的精神,与我市干部群众共同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植树大会战。目前,两大基地累计完成植树造林近10万亩,栽植各类树木近500万株(丛),林木保存率都在90%以上,基地内出现了明显的小气候环境,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对我市建设祖国北疆生态屏障、再造秀美山川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自治区成立70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

艾丽华强调,军民共建是促进部队全面建设,加强地方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融洽军民关系的有效途径。我们一定向内蒙古军区广大官兵学习,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把林业生态建设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中之重,全力巩固提高义务植树成果,积极投身到植树造林、国土绿化的实践中,把我们的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5%以上,创建成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张华在讲话中指出,内蒙古是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多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始终从维护全国生态安全大局出发,坚持把生态保护和建设作为最大的基础建设来抓,坚持不懈实施重大生态建设工程,持续推进植树造林和国土绿化,全区生态环境实现了“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重大转变。从2008年起,军地共建的京津风沙源治理义务植树基地建设项目,为全区生态环境的改善发挥了有力保障和促进作用。在义务植树活动中,广大官兵风餐露宿,艰苦奋斗,连续作战,展现了人民军队威武之师、忠诚之师、文明之师的光辉形象,至今在当地群众中广为传颂;商都义务植树基地成为军民融合推进生态建设的成功典范,实践探索形成的“军民融合、科技支撑、逐年推进、滚动发展”的思路,部队整地挖坑、地方植树管护”的军“民融合植树模式,在各地推广运用;更为可贵的是,部队官兵战风沙、斗严寒,勇于和敢于战胜恶劣环境的信心和决心,成为激励我们推进生态保护和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

张华强调,我们一定要运用好军地融合植树的实践经验和宝贵精神财富,为铸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加快我区生态文明建设发挥应有的作用。也衷心希望军区部队一如既往关心、支持和参与地方生态保护和建设,军地携手,共同维护和建设内蒙古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的良好生态环境,把祖国北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

张英奎就军民义务植树工作进行回顾总结。从2008年以来,自治区党委与原北京军区联合实施了“军民共建北疆生态屏障”,先后开展了商都、集宁两个植树基地建设五年规划,10年时间里,植树造林近10万亩,种植树木近500万株,在京津风沙源形成了一片大面积的绿色屏障。其中,集宁植树基地建设项目从2013年启动以来,内蒙古军区会同自治区党政机关,积极投身生态建设,在荒芜沙化的土地上开荒种树、绿化造林,今年圆满完成规划任务。5年来,累计出动3万余人次,造林4.45万亩、植树259万余株,成活率达90%以上,初步形成一个大面积防风固沙的生态基地,为维护首都生态安全、打造北疆亮丽风景线作出新的贡献。 

1.内蒙古社区报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内蒙古社区报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内蒙古社区报",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内蒙古社区报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内蒙古社区报编辑修改或补充。


阅读延展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