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地气的“驻村第一书记”兴安盟
从2016年12月7日开始,突泉县突泉镇常青村的村民们发现村里多了这样一个身影:他经常拎着一个深蓝色的大文件兜走东家串西家,到每个贫困户家中了解情况,慢慢地大家都知道了他就是常青村驻村第一书记——王喜全。
“串门”认亲摸情况。就在王喜全到村里开展工作的前一天,县里召开了全县科局帮扶和干部驻村工作推进会。王喜全知道自己从今天开始正式成为了驻村第一书记,也成为了常青村的一员。
第二天到村上,王喜全立即与村干部们入户走访,了解全村基本情况。“王春贵,76岁,老伴儿张振玉74岁,老两口没有劳动能力。2016年,通过实施危房改造,老两口住进了40平方米的新房,每年能得到低保金4000元。”在工作日志上,他记下了每个贫困户的致贫原因、生活现状等基本情况。
“王书记这孩子说话唠嗑、办事都非常实在,就和自己家亲戚一样。”今年69岁的杨宝云老人这样说。1月6日,全县开展了慰问困难群众活动。按照要求,王喜全立即组织本单位的其余7名帮扶干部,挨家挨户为贫困群众送上了米面。每到一户,他都让帮扶干部们和贫困户“认亲”,让帮扶干部将自己的姓名、单位、职务等基本信息写下来交给贫困户,获得了群众的好评和认可。
落实项目算好账。找准病根才能对症下药,摸清情况才能精准施策,增加贫困群众收入才能拔掉穷根。2016年,常青村共识别出建档立卡贫困户41户、66人。2016年,有8户、15人通过实施社会保障兜底、生态补偿、发展教育等举措,人均收入都超过了脱贫标准。
王喜全和村“三委”班子共同研究,根据贫困户的致贫原因、身体状况和项目需求等各方面情况来确定帮扶措施,做到因户、因人制宜。在已经脱贫的8户贫困户中,有4户因年纪大没有劳动能力或者因病因残丧失劳动能力,通过享受养老保险、低保、大病补助、残疾人补贴等政策性补贴来实现脱贫。同时,让4户有劳动能力,但苦于没有资金、技术的贫困户,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被推选为生态护林员。王喜全和村干部对2016年脱贫户逐一进行走访,和群众一起算明白收入账,进一步提升群众满意度。
握指成拳合力强。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对于一个村和全体村民来说,要想让群众脱贫致富,关键是要有一个好的村班子。而作为驻村第一书记,不仅要当好人民群众的勤务员、产业富民的指导员,更要当好村班子的引领员。
在开展工作中,王喜全首先想到的是要当好一名学员,虚心向村“三委”班子成员学习请教,每次在入户走访时,在唠家常过程中,获取更多的情况和信息,特别是向他们学习一些农村工作方法。在工作过程中,他和村里的党员干部们一起入户了解情况,一起完善脱贫村级档案、贫困户档案,一起为贫困户搬米搬面,一起促膝交流脱贫工作计划,总之,他决不当光会“支嘴儿”的第一书记。
1.内蒙古社区报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内蒙古社区报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内蒙古社区报",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内蒙古社区报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内蒙古社区报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