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催开报春花赤峰
157个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拉开赤峰跨越发展大幕
2017年4月17日,红山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前夜红城喜雨,润泽阡陌大地。和煦的春风里,一束束嫩绿的柳枝轻歌曼舞,一簇簇红艳的迎春花竞相绽放。上午9时许,伴随着一阵阵响彻云霄的礼炮声,总投资60亿元的金剑铜业40万吨铜冶炼项目、总投资15亿元的泰领医疗生物科技园等正式开工。
“今天集中开工的22个大项目,涵盖了新兴产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多个领域,总投资达178亿元。这批项目既突出了产业转型升级,又突出了民生改善为本,将为红山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市委常委、红山区委书记刘万虎在开工仪式上表示。
红山区22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仅是全市重点项目春季集中开工的生动场景之一。这几天,从潢水之源克什克腾旗、天山脚下阿鲁科尔沁旗,到西拉沐沦河北岸巴林右旗、玉龙之乡翁牛特旗,再到“鸡鸣闻三省”的宁城县,市直及12个旗县区将有157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高达1107.3亿元。全市开工项目个数位列自治区各盟市第2位,投资总额位列第4位。
9万平方公里赤峰大地,春风浩荡、春花怒放、春潮激昂,演绎着项目建设的速度与激情。侧耳倾听,是一个个好项目、大项目破土拔节的隆隆巨响;目之所及,是红火建设场景与绿色早春的交相辉映;放眼未来,是赤峰转型升级的清晰轮廓和跨越发展的壮美图景。
争先谋局
把时间拉回到去年秋天。
2016年9月21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重点项目推进会,盘点了一番家底儿:1-8月份,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了13.4%。乍一看,成绩不俗,但细究起来,却有隐忧:一是工业经济投资下降了24.5%,二是民间投资增速是-3.5%,比上一年同期回落14.4个百分点。经济数据释放出的危险信号,令参会者大为震动。
此前数天,自治区召开的秋季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建设动员大会上,李纪恒书记强调:“投资是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重大项目建设是推动区域发展的‘第一抓手’……要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有力的举措,坚决打赢重大项目建设攻坚战。”
自治区党委、政府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推进项目建设,为稳增长注入了“强心剂”,吹响了全面、和谐、绿色发展的“冲锋号”。
“失去一个项目,就意味着错过一个机遇;错过一个机遇,就意味着耽误一个时期。”决策者们在一一列举我市项目建设存在问题时认为: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和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形势下,在区域竞争你追我赶、竞相超越的特殊“弯道期”,必须牢牢扭住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争先谋局、率先破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全市上下以决战决胜之势,剑指包括基础设施、土地、资金、人力在内的诸多瓶颈要素,为项目建设夯基础、筑平台。至年底,一系列创新创举硕果满枝:着眼基础设施“短板”,大力引入以铁路、公路、航空、水利、电力为重点的“七网”建设项目;城区东部工业经济带总体规划及“飞地经济”政策相继完成出台,“一区四园”新格局让东部工业走廊打开发展空间;推进PPP改革,全市39个PPP项目开工建设或落实社会资本方,撬动社会投资360亿元,有251个项目录入财政部PPP信息平台、总投资额1666.1亿元;搭建投融资平台,市本级设立产业基金11支,引进金融资本233亿元,通过其他金融工具融资55.1亿元,新增上市融资企业7家,整合组建城投、交通、兴农、文旅四大投融资集团,资产总额达1758亿元……
变“冬闲”为“冬忙”,全力推进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冬季攻坚行动”,则是赤峰的精彩之笔。作为“一号工程”,市委、市政府领导挂帅作战,旗县区挂图作战、逐项攻坚,市直部门开辟绿色通道、特事特办,全市上下同向同力、同频共振、立体推进。去冬今春,全市招商引资捷报频传:与中国建筑就投资600亿元的基础设施、城市综合开发项目签署合作框架协议,与北京神雾集团就年产70万吨乙二醇项目、与深圳朝气投资集团就总投资60亿元的航空装备制造产业基地项目正式签约;巴林右旗在北京举行“创投巴林”经济发展论坛,一口气签下330兆瓦光伏项目、风力资源及抽水蓄能开发项目等4个项目,总投资达166.2亿元……
2016冬之精彩,孕育着2017春之亮丽。
据统计,横跨2016、2017两个年度的“冬季攻坚行动”,全市累计新签约项目488项,签约总投资额3726亿元。
项目攻坚,赤峰蹄急步稳,志在必得,务求必胜!
转型升级
新常态,是“弯道期”,亦是转型时刻。
金剑铜业是一家以铜冶炼为主业的综合性社会福利企业,1998年由“军”转“民”,2008年与铜陵有色重组后快速成长,仅用3年时间便成为赤峰第一家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企业。
但是空间不足、环境影响成为了制约企业发展的两大痛点。去年,经多方努力,金剑铜业40万吨铜冶炼工艺改造项目终于获批,与另一家铜业龙头——赤峰云铜一道“退城入园”,整体迁入新规划的马林有色金属产业园,列阵赤峰东部工业走廊。配套引进精深加工项目后,金剑、云铜将领衔打造全产业基地,在采、选、冶、加产业链上“吃干榨尽”每一块铜矿石。到2018年,这里将形成百万吨优势产能,一个千亿元级的循环产业呼之欲出。
赤峰吹响东部工业走廊“集结号”,并非简单地用“退城入园”为城市发展预留空间,而是将着眼点放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上,换取绿色的真金白银,置换巨大的减排空间。
过去,赤峰矿业经济独占鳌头,撑起了“中国有色金属之乡”这块牌子。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和转型升级需求,赤峰转思路、谋“突围”,把新兴产业项目作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通过项目聚点连线汇成片,打造发展“新引擎”,推动经济“华丽转身”。津滨玻璃纤维项目、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组件项目、年产20万台新能源汽车系统智能生产线项目、年产3000台大型智能化喷灌机项目、80万吨秸秆制作20万吨纤维素燃料乙醇及沼气项目、利硕光伏3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新能源追风逐日、新材料环保低碳、新化工精耕细作、装备制造高精尖。绿色赤峰,“新兴之火”已成燎原之势。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引领,推进农牧业、服务业转型升级,赤峰同样亮点频现、可圈可点:和润农业嘉年华、绿丰源现代农业等一批以种养业结构调整、畜牧业标准化建设、休闲农业为代表的龙头企业、重点项目落地生根,推动“小、散、弱”的传统农牧业向彰显“规模、技术、创新”的现代农业转型;在现代物流、全域旅游、健康养老、电子商务等领域谋篇布局,汽车保姆城、峰创电商物流基地、藏龙谷生态旅游、马文化旅游产业基地等一个个现代服务业项目如珠落玉盘,星罗棋布。
据统计,今春集中开工的重点项目中,全市涉及转型升级和生态环保类的项目达105个,总投资753.3亿元。
如今的赤峰,已由矿业经济“一枝独秀”,蝶变为新能源、新材料、新型化工、高端装备制造及现代农牧业、服务业百花齐放、争奇斗艳。
予民以利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
4月17日下午,赤峰新区玉龙大街市卫计委北侧玉龙幼儿园建设现场。年轻的妈妈刘琦琦每天都要经过这里,今年9月她的宝贝女儿就该上幼儿园了,但新区幼儿园屈指可数,每年都要经过煎熬的排队、抽签、摇号才能确定。“昨天看新闻才知道,真要建幼儿园啊!太好了、太好了!”抑制不住兴奋的刘琦琦反复问了几名工人,在得到肯定回答后才高高兴兴地离开。
“入园难”是一直困扰赤峰新区居民的老问题,为回应群众对教育民生的关切,在新区一口气规划、新建了3所幼儿园,回购1所已建成幼儿园,共42个班,将新增园位1260个,每年能多解决520名学前儿童入园。此外,还将建设1所小学和1所初中。
“大民生”与“小民生”激情碰撞、和谐交融,是赤峰将民生大计深植项目攻坚的生动诠释。
在项目建设中,赤峰既加快发展经济、增进福祉,让“大民生”高处落墨成大块;又顺应社情民意,让“小民生”一枝一叶总关情。
打开春季集中开工的157个项目清单,我们看到的是一幅“民生大地图”:从垃圾污水处理、地下综合管廊,到城区道路交通建设、停车场地建设、城区水系治理……直指城市“顽疾”和公共“短板”,为市民打造净亮绿美、便民利民的宜居环境;从学校幼儿园建设、医院病房改建,到健康养老服务、福利园区建设、棚户区改造……一个个民生项目,不仅仅代表着赤峰项目建设的成就,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民生答卷,凝结着一份浓浓的爱民情怀。
人勤春来早,功到秋华实。一个个项目,如同一粒粒种子,播撒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伴随着一阵阵春风化雨,它们将生根发芽、长大成林,赤峰一定会春色满园。(记者杨贺卿江平)
1.内蒙古社区报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内蒙古社区报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内蒙古社区报",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内蒙古社区报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内蒙古社区报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