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雁高飞头雁领 ——宁城县驻村第一书记倾情贫困村纪事赤峰
为深入贯彻落实上级党委关于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重要指示,去年10月,宁城县98名优秀机关干部背起行囊,怀揣组织关系进驻全县98个贫困村,成为驻村第一书记和全县扶贫攻坚工作的中流砥柱。第一书记为贫困村找到了哪些脱贫途径,又撒下了哪些致富的种子?近日,记者一行深入宁城县西部山区村组,亲眼见证了第一书记为贫困村开出的致富良方。
据随行的县委组织部干部介绍,去年10月,县委组织部依据建强基层组织、推动精准脱贫、联系服务群众、谋划长远发展的四项工作职责,结合村情实际,挑选年富力强、工作经验丰富的优秀机关干部,进驻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并逐一制定责任清单,建立管理台账,明确工作计划和年度任务。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从根本上帮村民找到脱贫路子,好日子才能过得长久。”入驻八里罕镇北场子村担任第一书记的杨万宇说。北场子村位于宁城县西部高寒山区,距县城89公里,全村269户1084人分布在15公里长的狭长山谷中,“地无三尺平,山陡石头多,出门就爬坡”是该村的真实写照。杨万宇扑下身子,常驻村里,与村“两委”班子成员积极谋划脱贫致富良方。一个月的时间,他走遍了村内的山山水水,亲眼目睹了这里壮观的冰石河、美丽的高山湿地。随后,一个搭乘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快车,融入全县西部旅游大环线建设,大力发展农家乐的脱贫计划新鲜出炉。通过旅游业带动绿色养殖、无公害种植业发展,让挡在家门口的巨石、险滩成为村民脱贫致富的聚宝盆。三座店镇进宝沟村是该镇7个贫困村之一,全村729人,3246亩耕地全是望天收的旱地,3600亩林地大部分是十年九不收的山杏林。县林业局干部李志富到该村担任第一书记后,通过走访座谈,与村“两委”班子一起决定改造山杏林,铺设微灌系统栽植苹果、寒红梨,打机电井改旱坡地为水浇地,保证人均半亩保命田解决吃饭问题,实现全村人兜里有钱、家中有粮、平稳脱贫的发展路子。
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支部。县科技局驻甸子镇十八台村第一书记李学文,2015年9月来到该村第一件事就是强化村组织建设。十八台村是该县重点贫困村,脱贫任务繁重,而该村“两委”班子工作全由老支书艾清玉一肩挑。
由于他体弱多病,常年用药物维持,严重了就去镇卫生院挂几瓶液体,后期病情加重,几次休克。李学文了解情况后,及时向甸子镇党委汇报,要求委派人员协助老支书开展工作。年轻村委委员李春玉成功挑起村支书的重任,确保扶贫工作顺利进行。村里没有电脑,所有的上报材料表格都要村干部骑摩托车去十几公里外的镇里完成,费时、费力又费钱,李学文就把自家电脑搬到村里,教授村干部电脑知识。三座店镇大塘村全村3500亩耕地没有一亩水浇地,村民们年年种植玉米、高粱等耐旱作物,采用广种薄收的粗放经营方式。县卫计局驻村第一书记王奇到村后,与村“两委”班子成员查找贫困原因,到喀旗牛家营子镇考察桔梗、牛膝、沙参等药材种植项目,与赤峰洪磊户外俱乐部洽谈发展无公害种植,养殖农家笨猪、土鸡,让村里的当家人转变“种田为吃饭,养猪为过年,养鸡为换钱”的旧观念。
“只有甘做群众的贴心人,才能赢得群众信任,党的扶贫政策才能在群众中扎根。作为驻村第一书记,就要时刻把百姓的冷暖挂在心上,想方设法为他们排忧解难。”这是宁城县驻村第一书记的庄严承诺。进宝沟村全村729人却没有一家米面加工点,加工粮食要到5公里外的镇里。第一书记李志富多方筹措资金,建起全村第一家集米面加工、面条加工、豆腐制作为一体的综合加工厂,在为全村人带来方便的同时,也让3个贫困户在家门口找到了致富门路。北场子村贫困户洪志义患化脓性阑尾炎多日,因为缺钱只好在家吃止疼片扛着,第一书记杨万宇发现后立即打电话叫来救护车,并为他办理住院费用担保手续,医院成功为其做了阑尾切除手术并减免医疗费用2000多元。大塘村贫困户王军2014年在外地打工时把腿砸伤,因为家庭困难,术后两年多一直未能取出植入腿内的钢板,第一书记王奇积极与医院协调,免费为其进行手术,让他重新恢复了劳动能力,找回面对生活的勇气。
宁城县近百名驻村第一书记常驻农村、扑下身子,实实在在干事情,勤勤恳恳跑项目,使所在村的干部群众深受鼓舞,增强了他们脱贫奔小康的信心和勇气。一个个驻村第一书记,如同扶贫路上的一盏盏明灯,照亮了贫困村的脱贫路,也温暖了贫困群众的心田。
1.内蒙古社区报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内蒙古社区报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内蒙古社区报",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内蒙古社区报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内蒙古社区报编辑修改或补充。